快綜藝時代下的“慢”文化,從《朗讀者》看電視綜藝未來發展方向

【查看原圖】

《朗讀者》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

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各種不同的節目類型也愈加豐富,其中綜藝節目所佔的比重日益加大。伴隨著綜藝節目帶來的高收視率,整個綜藝節目市場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提倡“慢”文化的綜藝節目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獲得不少好評。從《朗讀者》的成功,我們或可以看到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市場的發展狀況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市場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內容產品之一,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觀看電視綜藝節目成為人們休閑時間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相對於其他電視欄目而言,綜藝節目能夠在短時間內聚合受眾注意力,擴大頻道影響力,快速提高收視率。

 

近些年來,綜藝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戶外真人秀、體育類競技節目、音樂類選秀節目、以及網絡綜藝節目等。而在這些當中,真人秀節目可謂是獨佔鰲頭,自2014年跑男被從韓國引進以來,綜藝真人秀便以一種十分迅猛的態勢迅速席卷了各大衛視的熒屏,並且大多節目都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高收視帶來了高產,而這種“扎堆產出”的效應反而使真人秀的發展陷入了瓶頸。

 

網綜瞅准時機,正式上線,以《奇葩說》為首的一系列由各大視頻網站推出的網絡綜藝迅速佔領了收視高地,使其火熱一時。作為兩類綜藝節目中“現象級”娛樂節目的代表,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共同指向了一個特點——快,我認為快餐式的綜藝節目簡單來說就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心理,使其從中獲得最原始的樂趣。可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同時,作為社會中想要尋求自我發展的一份子,我們是不是應該追求更高的生活樂趣,擁有更高的審美趣味呢?《朗讀者》的出現或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董卿與老狼

對《朗讀者》首播成功因素的分析

 

在真人秀扎堆,綜藝快餐化的當下,《朗讀者》的出現宛如一股清流,讓整個嘈雜而又紛繁的綜藝市場淨下來、慢下來。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是豆瓣上對《朗讀者》的節目簡介,結合節目本身,我認為從中我們不難分析出這檔節目究竟在打什麼牌。

 

1) 使用熱點人物的熱點事件吸睛,增加關注度。其實早在《朗讀者》開播之前 ,董卿就已經憑借著《中華詩詞大會》讓觀眾們重新認識了她——在節目中董卿所表現出的對詩文的熟知和運用使許多觀眾不禁發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嘆,而就在觀眾們被董卿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打動之時,董卿又以“制作人”的身份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朗讀者》就以“董卿首次擔當節目制作人”作為吸引觀眾的一塊亮字招牌,這使觀眾在心理上增加了對節目的關注度,對主持人轉行擔當制作人這一現象產生了心理預期,從而為節目的首播收視率贏得了一重保障。

 

2) 創新節目的表達方式,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節目的表達方式頗具新意,它立足於已然成書的文字,在此基礎上尋求節目中嘉賓與文字的契合之處,將感情融匯於文字與個人故事之中,對於受眾來說,這樣的方式極易打動人心,引起觀眾心中的廣泛共鳴。仔細想來,如若單單隻靠講故事來打動人,那與之前央視的《藝術人生》又有何異?而拋開故事,隻靠朗讀,這些素人嘉賓又何以擔當如此考驗朗讀功力的重任?唯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使這感情的流露顯得恰如其分。

 

同時,在節目中有一個十分巧妙的空間設置,董卿與嘉賓的交談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進行的,節目組巧妙地將這個空間與舞台用一扇門隔成兩個空間,這一設計一來將嘉賓帶入一個較為隱私的空間之內,這樣更容易使其敞開內心,表達自我;二來當嘉賓從門內走出,走向舞台,這樣朗讀所帶來的“儀式感”更強,節目的情感表現力也就隨之增強。表達形式和舞台形式的創新也是使得《朗讀者》取得開門紅的一大關鍵原因。

 

3) 起用素人嘉賓,拋開明星光環。節目組對嘉賓的選擇和定位也是其首播成功的一重因素。在第一期的節目中,以“遇見”為主題,不僅邀請了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等我們熟悉的嘉賓,更可貴的是他們還將各行各業的普通人納入了選擇范疇——無國界女醫生蔣勵、鮮花山谷夫婦、翻譯家許淵沖先生......

 

這讓我們意識到,普通的人在做不普通的事,同為普通人的同理心帶入使得我們更容易從朗讀中獲得相同的思想認知和情感溝通。這一舉動其實說明了這檔節目正在開始逐步擺脫“明星 模式”,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曾經的某些綜藝節目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完全會依靠明星來博取收視率,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從長遠來看並無益處,相反,隻有靠節目內涵驅動發展才是長遠之道。

 

從這三點看來,央視耗時頗長推出的這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現象級綜藝是有據可依的,而未來節目的發展走勢還是需要不斷的根據反饋做出微調,才會適應大眾對文化市場的需求,同時引領大眾對文化的認同感。

 

綜藝節目相比《朗讀者》的優勢

 

其實《朗讀者》這種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節目在央視並非首播,在此之前,央視也做過將文化熔鑄於綜藝節目的嘗試,諸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一些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節目中雖然也有故事化的敘事線索,比如選手的個人生活經歷,但顯然客觀化的答題才是節目的主導。

 

與之相比,《朗讀者》似乎在情感上更佔優勢,更易於被觀眾所認可,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化熏陶似乎更有潛移默化之功效。這種感性為先的節目定位使得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更容易融入其中,為情所動。《朗讀者》更多的是一種將現代人的情懷反訴於文字之中,發現文學的美妙,渴求這樣一種文化共鳴。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

 

1) 關注節目的文化內涵,發掘民族自身文化。“慢”文化終將會成為主流,無論社會發展有多迅速,快餐文化也隻能解一時之需,不能使人填飽肚子。我們欣喜於看到越來越多的節目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將這種認識融入到節目的點滴設計中去。

 

《朗讀者》的出現已經是一個好現象,它在誠意滿滿地努力做一檔有關於“文化”本身的節目,它在引領觀眾樹立“慢一點,感受美好”的生活觀念,它在向大家傳達一種“拾起閱讀習慣”的文化理念。其次,我們要將目光轉向我們的民族文化中來,發掘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將其融入到節目的內涵中去,實現綜藝節目的自主創新,摒棄對國外節目的照搬照抄,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綜藝類節目,使中國文化首先在國內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同,同時逐步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

 

2) 關注“人”本身,實現“人”發展。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媒介存在,我認為不僅僅是為了傳遞信息,更多情況下它應該肩負起傳播思想的重任。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絕不僅僅是為了播出時博人一笑,也不單單是為了超高的收視率,它應該是一檔關注“人”本身,為了“人”發展的節目。以《朗讀者》為例,雖然與其他娛樂化綜藝節目相比而言,娛樂化的程度大大降低,但是它所帶來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涵是其他娛樂化綜藝節目不可比擬的。觀眾可以從觀看節目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著名作者的作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更深層次來說,可以實現精神層次的提高,從而實現“人”的卓越發展。

 

最后,我認為我們應該對未來的綜藝節目市場,乃至整個文化傳媒市場有信心,我相信在一些好的嘗試過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屬於中國文化的東西呈現在熒屏中,我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希望這些最先開始嘗試做文化綜藝節目的人們可以不忘初心,不斷進取,為我們的“慢”文化發展強勢助力。同時也期待著越來越多貼有“原創”標簽的綜藝節目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使我國的電視節目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層次,擁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途。

  2017年05月09日16:44
(責編:宋心蕊、燕帥)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