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白鹿原"遇冷引思考 經典改編如何"到達"更多受眾

2017年05月23日07:55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經典改編如何“到達”更多受眾

近期電視劇 《白鹿原》 在兩家衛視頻道黃金檔播出。這部改編自同名文學經典的電視劇在劇評網站上獲得了9分的高分,這個分數不僅是同時段電視劇中的“佼佼者”,更能在整個國產劇市場中排上座次。但與高口碑形成對比的卻是該劇的低收視,這部電視劇在兩家衛視的收視相加才勉強超過1%,還不到口碑滑鐵盧、評分僅5.2的另一部“劇二代”在一家衛視的收視。

《白鹿原》籌備耗時16年,劇中有94位主要演員以及四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出,更是轉場多地拍攝,力求還原原著中的史詩質感與蒼涼韻味,從體量上看完全是“劇王”的架勢,如今口碑與收視倒挂不免讓人惋惜。

娛樂化的作品或許比厚重題材更為討巧,但是在學者看來,《白鹿原》 的收視不佳,也將經典作品如何在碎片娛樂時代“到達”受眾的問題推向前台。一方面,健康的影視文化產品市場構成中,需要夠分量的經典改編﹔另一方面,隻有更好地發掘受眾,激發經典改編和當下觀眾的價值共振情感共鳴,才能改變“好劇無人追”的尷尬。

觀眾不容易“進去”,但熒屏需要耐咀嚼的東西

在許多劇評人眼裡,電視劇 《白鹿原》 幾乎具備了一部“傳統好劇”的所有條件。有茅盾文學獎傍身的經典文本打底,有張嘉譯、何冰、劉佩琦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更有媲美電影的精良制作。展現陳忠實筆下“仁義村”中幾代人在歷史變遷中的生存與沉浮,電視劇無疑是合適的。與之前飽受爭議的電影版不同,80多集的篇幅讓電視劇版在主線上得以貼合原著,從而整個故事娓娓道來。

雖然圍繞 《白鹿原》 的改編作品不少,但作者陳忠實生前曾表示,電視劇版是他最期待的改編。對於高達兩個多億元的投資,陳忠實也曾驚訝,甚至擔心能否回本,而他沒能等到這部作品問世,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從口碑看來,電視劇並沒有辜負期許。劇情走過四分之一,雖相對原著有不少細節上的改動,但書中那份耐人咀嚼的人物關系沒有變味,被觀眾評價為“精品”。劇中一幕,白嘉軒的父親白秉德老漢出殯,鹿子霖的父親站在山頭遠眺黃土地上浩浩蕩蕩的送殯隊伍,滿目蒼涼,他對前來勸他回去的兒子說:“住了一輩子,也斗了一輩子,他先我而去,我再送他一程”,寥寥數語,卻將白、鹿兩大家族相互競爭又彼此幫襯的復雜關系表現得十分透徹。

這份耐人尋味的復雜情感,讓 《白鹿原》 在當下熒屏中顯得獨樹一幟,但這或許也是其在娛樂生態中“水土不服”的原因所在。“有人說 《白鹿原》展現了生命的單薄與易逝,以及人們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去生存。”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看來,“書中人物對待生存幾乎動員了所有的熱情,這也讓這些生命個體充滿了灼人的熱度。區別於一般的影視劇,這類作品很難形成一個輕鬆的場域,讓觀眾與其中的人物快速達成‘共識’,並且進入到情節中去。”他認為,在“輕題材”“娛樂化”盛行的當下,《白鹿原》 中的人物,乍一看會讓人覺得不光隔著時空,更有生存態度的差異。

好作品經得住多維度的開掘

就像所有的經典作品都是“長銷書”一樣,經典在每個時代擁有穩定的受眾群,每一代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也都會接過經典這根價值和審美的接力棒。這並不意味著經典不需要營銷,相反,要讓經典的價值最大化,必須想辦法做大經典改編的“朋友圈”。

“有人會說,也許20年后,我們早就忘記了當下的一批流量劇,但會去重溫這版 《白鹿原》。”一位劇評人說,這或許是對這部電視劇的褒獎,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經典改編“到達”受眾。通過引人入勝的影視語言打撈起經典文本中的“時代感”,是讓經典跨時代的第一步。在學者看來,《白鹿原》故事中蘊藏的矛盾沖突,對於今天的觀眾依舊有借鑒和啟發的意義。比如劇中人物遇到的個體實現與家庭,乃至生存環境的沖突,是每個時代都會遭遇的話題。而田小娥、黑娃等人物對於生活的全情投入,也與當下某些“焦慮”的情緒形成對照,給人們鼓舞與借鑒。

“分析當下電視劇的收視,不能簡單地從內容、制作等角度出發,還需從觀看習慣的轉變入手。”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看來,也許早10年播出,《白鹿原》 的收視會是另一番景象,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觀看方式的多樣化、碎片化,“淺閱讀”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從這點上看,如何進行符合當代審美的營銷,是好劇必須向所謂流量劇、話題劇學習的。在 《白鹿原》 播出之初,一個叫做 《舌尖上的白鹿原》 便出現在彈幕網站上,視頻中截取了仙草為白家老小做“油潑面”的片段,並配以“舌尖體”,讓人食欲大開,也激發了不少評論,可惜的是,這種在流量劇中比比皆是的微傳播在這部電視劇的營銷中非常少見。

除了制作的思路之外,“好劇歸來”更需要一個多元的市場。在羅崗看來,中國電視劇的市場很熱,但仍然需要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業態環境,歸其根本是因為資源都在向所謂的“熱點”擁擠,而好的市場是多樣化的。正如成熟的電影市場一樣,既要有模式化的類型大片,也需要不忘藝術探索的小眾影片。(張禎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