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分眾傳播格局該怎樣應對?

陳顯良
2017年05月23日13:2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分眾傳播格局該怎樣應對?

  “最泰安”手機電台主播正在直播。資料圖片

  通過不斷深化融合,越來越多的媒體平台的話題設置能力、輿論引導能力、資訊傳播能力、受眾覆蓋能力大大增強,實現了讓用戶在新媒體上看速度,在報紙上看深度﹔在新媒體上看表象,在報紙上看真相﹔在新媒體上看現象,在報紙上看背景的分眾傳播格局。

  組織建設是基礎

  為保障媒體融合的順利進行,泰安日報社早在幾年前就啟動了第四輪綜合改革。這次改革根據媒體變革和產業發展需求,對中華泰山網新媒體中心、《泰山晚報》採編中心、“最泰安”新聞客戶端進行了整合,打造了全新的“最泰安”全媒體中心,這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平台,掃清了障礙,奠定了組織制度保障。

  整合后,“最泰安”全媒體中心打破了過去網站、報紙分別設置記者部、編輯部等形式的傳統機構設置,以流程再造為核心,以“一次採集、多元傳播、24小時滾動覆蓋”為目標,重新設置了以信息採集平台、發布制作平台、綜合管理平台、視頻工作室、電台工作室等為組織架構的機構設置,建立了以“中央控制室”為核心指揮機構的全媒體運行模式。

  流程建設需重設

  為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泰安日報社在物理區間上為全媒體平台提供了支撐。首家將原先分屬在兩個樓層的網站、報紙採編人員“趕”進了一個物理區間,集中建設了“中央控制室”,所有在桌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崗位,包括網站編輯、客戶端編輯、微博微信編輯全部集中在“中央控制室”,由全媒體值班總編、首席運營官(發布制作平台主任)統一指揮,實現了信息資訊在各媒體端口的實時、有序、滾動發布。

  在信息採集方面,原先的網站記者、報紙記者迅速轉型為全媒體記者,從原來的單一寫稿、拍照片,轉變成第一時間回傳一句話新聞,5分鐘之內傳回140字的短消息和現場圖片,10分鐘之內利用便攜設備傳回一段短視頻,最后再按后方調度,完成紙媒供稿,將以往一對一的採編流程,發展為一次採集、多次加工、多次發布的新模式。

  產品建設有新意

  在媒體融合上,泰安日報社一手抓新聞生產方式的融合轉型,一手抓全媒體平台的產品建設,變“辦報紙和網站給讀者網民看”為“提供新聞產品給用戶使用”,全面提升媒體的服務水平和傳播能力。為此,泰安日報社投資購入了全媒體直播車,建設了全媒體演播廳和電台直播間,依托直播車、演播廳、手機電台等技術手段,按照紙媒、網站、客戶端、視頻新聞、音頻節目的產品布局,實現文圖和音視頻結合的全媒體傳播,給用戶提供立體豐富的新聞產品選擇。

  同時,為配合媒體融合新聞報道,去年,泰安日報社順應全媒體內容生產模式需要,視頻工作室成立。同年4月1日,推出了首檔民生資訊類網絡視頻新聞節目《10分泰安》,從此,開啟了泰安日報社新聞傳播從紙媒到視頻的跨越。截至目前,《10分泰安》已經制作推出節目200余期,從前方採集、后期編輯到端口發布,形成了一個非常流暢的視頻採集制作發布鏈條。視頻節目的制作,也帶動了記者的快速轉型,使其從以往的圖片+文字,發展到能提供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的全能信息採集員。

  融合建設新平台

  為了進一步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創新新聞報道形式,“最泰安”手機電台Hi Radio的開播,也是泰安日報社跨界新聞傳播的又一創新。

  寫稿的記者播起了新聞,微信小編成了美食主播。由於最初沒有粉絲,為增強影響力,主持人嘗試使用映客對節目進行全程視頻直播,並和商家聯合做一些線上福利發放的互動活動。與此同時,使用最泰安微信公眾號,對往期節目和當期話題進行推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目前,該手機電台已經有了一批固定聽眾,為新聞從紙媒文字的轉化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路徑。

  除此之外,《泰安日報》也積極進行媒介融合下的創新報道,加快報網互動,並積極推進傳播理念、內容資源、採編隊伍、編發流程、產品形態、傳播渠道、技術解決方案、市場對接等全方位、系統化的高度融合,積極探索全媒體傳播,嘗試打造日報全媒體“中央廚房”,日報記者採制好文字、圖片或音像新聞后,經初步加工優先在本報的微博、微信和客戶端上發布簡訊﹔隨即在網站與客戶端上,實時追蹤最新進展﹔然后,在紙質版上對新聞事件和人物給予全面報道和評論。及時更新“泰安在線”,根據實際工作優化網站版面及欄目設置。加大對《泰安日報》網絡推廣的同時,在報紙上刊登網站網址及官方微博、微信二維碼。精心策劃、編排每期《網事》版,精選熱點話題,全面深入採訪,加大與讀者的線上、線下互動,促進了紙媒與網絡的齊頭並進。充分利用各媒體平台,實現了對重大活動的及時、准確報道。

  (作者單位:泰安日報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