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互聯網不是"平"的

田 麗
2017年05月25日06: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互聯網不是“平”的(環球走筆)

  1949年,當信息論的創始人克勞德·香農將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信息量最大載體時,也許不會想到,今天的人類正身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時代。得益於數字存儲及傳輸技術,地球上每天新增的數據相當於25萬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印刷藏品數量。

  學者們也曾擔心“信息過載”會讓人們感到焦慮和無助。但事實上,網絡信息並非紛繁雜亂,而是按照人們的需求被聚合以及過濾,如同經過了一個漏斗,在到達每個用戶時有限且可控。信息漏斗過濾了噪音,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過濾氣泡》一書的作者伊萊·帕裡澤在2011年發現,兩個人使用谷歌檢索同一詞語,得到的結果頁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場的人瀏覽同一個新聞事件,看到的新聞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他隨即提出了信息過濾氣泡效應,指出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的推薦算法能夠通過收集和分析人們的行為偏好和使用習慣,為用戶推薦內容。而如果長期接觸和停留在高度同質化的內容中,信息和觀念的“隔離牆”將會筑起,令用戶身困“網絡泡泡”中而不自知。

  當用戶習慣了氣泡中的生活,觀點同溫層也由此產生。同溫層本指大氣層中溫度相近,空氣呈水平而非垂直流動的溫度層。觀點同溫層形容的是互聯網中“人以群分”的現象,興趣和觀點相似的用戶逐漸集聚,人們仿佛身處回音壁的輿論場中,本已持有的觀點被不斷強化,相反立場則愈來愈被排斥。

  為了消弭這些信息不均衡現象,人們在技術和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最近,美國上線一款新聞應用程序,將多家新聞媒體按照傾向性從極左至極右排列出一條意識形態光譜,用戶可以實時了解自己閱讀的內容所處的光譜位置,如果長期閱讀某一種傾向的文章,APP還將通知用戶並推薦他們看看別的觀點。《華爾街日報》則設計了一個名為“紅派藍派”的產品,把臉書上關於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內容都並列在一起。

  從全球互聯網信息結構來看,還有一種難以彌合的信息不均衡長期存在,即不同國家、文化、民族、性別、代際間的數字鴻溝。據統計,截至2017年3月,全球仍有38億人被排斥在互聯網之外。在非洲,網絡普及率僅為27.7%,而在北美,這一數字達到88.1%。在互聯網中,英文內容的比例遙遙領先,超過50%,而排在第二位的俄文和第三位的日文分別佔到6.5%和5.6%。有學者就將存在於信息富有者與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歸納為“ABCD”,即在接入(Access)、基本技能(Basic skills)、內容(Content)、渴求(Desire)這四個方面的不平衡。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是互聯互通,但這一美好願景必須依靠人的努力去實現。國家作為互聯網建設與管理的主體,需要在彌合基礎設施、技術以及觀念上的數字鴻溝上積極作為,讓信息革命的成果真正為全人類所共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