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我只是個碼字的小工匠

2017年05月25日07:34 | 來源:鄭州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報記者專訪《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我不是戰略者,只是個碼字的小工匠”

  “我的老家在河南,鄭州也是我的省會。”兩天的鄭州之行,這是57歲的胡錫進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不拐彎抹角,語氣裡充滿了自豪感,讓和他接觸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率真。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身上的標簽很多,他認可的是當代世界的講述者,致力於“解讀復雜中國”,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國家利益。

  有很多人推崇他,也有很多人批評他,他對此相當淡定。“我不是戰略者,只是個小工匠。”入行28年,掌舵《環球時報》12年,他仍然激情不減,每一篇社評皆出自於他,“一年寫出五六百篇文章,誰能做到?我做到了。”在他看來,“如果不發聲,中國會吃虧”。

  “如果不發聲,中國會吃虧”

  “當兵就要保家衛國,幾年的軍旅生涯讓我產生了很濃重的國家情懷,終生難忘。”5月24日,一身休閑服、帶著招牌式笑容的胡錫進一進入鄭州電台1號演播廳,就引起台下一陣騷動。作為“文化鄭州名人行”邀約的首位嘉賓,胡錫進面對觀眾的提問是有問必答。

  他生於1960年,1989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人民日報社國際部。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記者,20多次深入戰火中採訪,經歷了波黑戰爭全過程。1996年起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2005年起任總編輯,“在《環球時報》干了21年”。

  他所執掌的這張報紙形成了鮮明的“胡氏印痕”。“一些敏感的事情發生了,是否對這些事情完全不做?我不主張這樣,我希望讓中國社會信息暢通,要讓大家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包括對我們不利的事情,這一點很重要。”

  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增強社會的承受力,這是一個社會長期穩定不可缺少的因素。現在很多人都出國,有必要讓中國社會知道那兒發生了什麼。當然,評論一定要堅持立場,就是堅決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上,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利益。

  “如果一件事情發生了,外界已經很關注了,成了共同關注的事件,這時候我們就會出手,會發評論,亮明觀點。如果他們說了我們不發聲,中國會吃虧的。”他說,自己去過很多國家,造訪過世界各地的二三百個家庭,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來之不易。

  胡錫進有句名言,中國是復雜的。他說:“在《環球時報》上能看到我們國家真實的國際環境。我們在了解這個國家,真誠地服務社會,真誠地促進中國崛起,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他說,《環球時報》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說明社會大眾接受了,自身也發揮了作用。

  “我不是戰略者,是個碼字的小工匠”

  作為《環球時報》的總編輯,和其他媒體老總相比,有一點他的確很另類。他曾經自嘲是中國當下寫文章最多的人,“沒有之一”。“一年五六百篇文章,誰能做到?我做到了”。

  這些文章指的是社評。他自認為是“復雜中國”、多元時代的平衡者之一,他的新浪微博標簽曾是“一個復雜中國的報道者”。但他的觀點時常在輿論場上引發爭議,也是在爭議中,《環球時報》與胡錫進本人的傳播能量不斷上漲。他的新浪微博粉絲已高達400多萬。

  “《環球時報》特別重視社評,以前是由評論組的人寫,寫完我來改。我這人較真,難合作,改動會很大,經常最后留不下幾個字。所以就換了一種方式,他們提供材料,我口述,負責寫的那個人做記錄。”胡錫進說,他講述時記錄的人可隨時提出不同意見,他也經常問“對不對”,“他要是說‘對’,我就心裡踏實些,他要說‘不對’,就談他自己的想法。”

  “以前一天寫一篇社評,后來改成一天寫兩篇社評,一篇講國內一篇講國外。程序是上午先給我報第一篇的選題,報完選題助手去准備材料了。第二篇選題是下午四五點鐘再定下來。我口述是在下午七八點鐘開始,再晚就來不及了,一般到晚上11點左右完成兩篇評論。”

  胡錫進說,白天有大量事務需要處理,這種狀態持續六七年了。他坦言,寫文章很累,有時到了晚上真不想寫,但他又不停告訴自己“得寫、得寫”,基本沒斷一天,“昨天吃罷午飯后,我寫了一篇,下午參觀過杉杉奧特萊斯廣場和鄭報融媒后,又完成了一篇”。

  這些年下來,也讓他有了很多收獲。胡錫進相繼推出了《胡錫進論復雜中國》《胡錫進論激蕩世界》等圖書。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為中國和平崛起喊的號子”,“在眾聲喧嘩的時代,我留下了一個屬於我和《環球時報》的聲音……我不是戰略者,是個碼字的小工匠”。

  “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被拍磚不必在意”

  在他的微博上,贊同他的人很多,批評他的人也不少。

  “我很留意微博上的跟帖,雖然我認為很多時候這種批評並不完全都是理性的。”他說,自己當然做不到每條都看,因為他的日常事務也挺忙的,但他們大致說什麼,他是知道的。“你選擇了使用微博,那隨之而來的各種遭遇都應該坦然接受,誰都有說話的權利。”

  “這很正常,不必在意,經常被拍磚,都習慣了,我的承受力也強了。”胡錫進說,罵聲沒有贊美聲那麼讓人開心,但對他是一種監督,“負面評論不會影響我的工作、我的態度。”

  他確信,支持他和《環球時報》的人更多,“要不報紙不會發行量那麼大”。

  胡錫進毫不避諱地向鄭報融媒記者透露了一組數字:“《環球時報》目前的發行量依然有100多萬份,是發行量很大的市場化報紙,而且環球網每天的瀏覽量在1500萬左右,高的時候能達到兩三千萬,《環球時報》借助互聯網產生了巨大影響力,同時文章被眾多媒體轉載后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而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環球時報》品牌的影響力。”

  “必須開拓,對社會進步產生我們的推力”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他始終沒閑著。2015年11月,他的時政脫口秀——《胡侃》正式播出了,在優酷等視頻上的點擊量“噌噌噌”地往上躥。目前,他還在一家電台上開辟了《胡言不亂語》欄目,他又成了一個“主播”,面對天下大事,視角犀利地點評。

  在他看來,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文字的表現力受到了稀釋,所以自己想做一些嘗試,把文字和影像結合起來。“媒體融合大勢所趨,也是所有媒體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他表示,現在世界各國媒體都在進行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世界知名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也在衰落,隨著互聯網發展,傳統媒體如果不與互聯網結合就難走動。”

  胡錫進坦言,自己在《環球時報》工作了21年,“再過幾年,就要在這兒退休了”。目前,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不過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必須開拓,對社會貢獻我們的價值,對社會進步產生我們的推力,這樣才不會心存遺憾,對得住自己和這個濃墨重彩的時代。”(鄭報融媒記者 石闖/文 馬健/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