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王蕾:在東村老表家找一個答案

王蕾
2017年06月21日13:3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王蕾:在東村老表家找一個答案

  剛剛過去的5月,我帶著調研採訪任務來到江西省吉安市潞田鎮東村村。在東村老表家,深入觀察脫貧攻堅工作進展的同時也更新了對新聞工作的認識。作為記者,是一杆筆、是話筒、是相機,但更是經歷者、傾聽者,是一個可以體會美好、轉達溫暖的講述者。

  初到這個坐落在105國道旁邊的小村庄,全無“貧不聊生”的景象。放眼望去是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平坦整潔的鄉間小路,魚塘、稻田、特色產業種植園點綴著村裡每一處空地。村支書郭書記告訴我,兩年前的東村可不是這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裡每家每戶隻有留守的兒童、老人和婦女。勞動力外出,田地是荒廢的、全村連一條平整的小道都沒有。我想,如果說東村脫貧致富有法寶,那法寶一定是村民的勤勞,和他們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深切的愛。

  為了方便走村入戶,我被安排住在村婦女主任高華萱阿姨家裡。因為消息靈通、人脈廣,高阿姨已然是東村的勞務經紀人。每天早上7點多鐘,她都和村裡的姐妹們騎著摩托車去打零工。阿姨平時會隨身攜帶著兩本賬本,裡面記錄著鄉親們數額或大或小的每一筆收入,一頁頁翻過去,我似乎看到阿姨們在村裡各個角落忙碌的身影,從種植水稻、養鵝養鴨、在種植基地打工,到參與新農村建設搬磚蓋房和打掃村裡的環境衛生,阿姨們的身影永遠忙碌著。

  如今,村民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崗位也各有不同,村民們參與到了不同的項目建設中,從蔬菜基地、中藥材基地、肉鵝養殖基地等產業項目,到拆危房、改舊房、建新房和村裡環境衛生整改等新農村建設項目。隨著這一系列長、短效產業的引進和開展,村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收入也大大提高。走家串戶的一個月裡,我發現我的鄰居有種了87.3畝何首烏的家庭農場主、幫老百姓淘寶的村淘合伙人、維護村庄整潔干淨的保潔員。在我身邊,這樣的新農民正越來越多。農民身份、職位和收入結構的變化,不光是農村經濟活力越來越強的見証,也是這些年東村產業精准扶貧帶來的變化。

  在鄉村的生活有很多新體驗的同時也面臨很多新的挑戰,除了工作方式的轉變——從播音間到田間地頭,還有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從沒有在南方農村生活過的我來到東村經歷了整整一個月的水土不服,從不間斷地惡心嘔吐到出丘疹。從一開始的煎熬,到后來自己找尋方法堅持下來,我的轉變要從一場大雨說起:端午節前雨水較多,一天晚上突降大雨,我跟著村支書趕到東村白鵝養殖基地,一個月前剛剛搭建起來的暖棚在暴雨的沖刷下劇烈搖擺。大雨中我看到兩個孱弱的身影在用身體支撐著暖棚。走近一看是村裡兩個因殘致貧的農戶,他們本就不強壯的身體在風雨中顯得更加單薄。“村裡把養鵝的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不能做不好,我們是窮、是身體殘疾,但我們也有能力做一些事情,不是無用的人……”聽完這番話,站在風雨中的我淚如雨下。

  這觸動不僅是雨夜裡殘疾貧困戶帶給我的,在村裡生活一個月的時間裡,每一個境遇不同的村民都帶給我同樣的觸動,他們再苦再難都不曾抱怨、不曾放棄。

  村裡的夜,黑得很純粹,星星一顆是一顆,閃爍著不曾見過的光芒,伴著蛙鳴和蛐蛐聲,我和結束一天忙碌工作的高阿姨坐在院子裡聊天。“原來啊,每天我忙東忙西收拾完准備睡覺,一看表才晚上8點,現在你在家裡,我們隨便聊聊就快要12點了。時間到底是慢還是快呢?”

  從前,這裡時間很“慢”,貧困和怎麼都等不到的“豐收”把時光無限拉長。大家好像在一起等,一起一步步走,一起找一個答案,這個答案關於脫貧,關於致富,關於和家人團聚,更關於幸福。現在,時間漸漸快了起來,馬路漸寬,信息流通速度更快,致富的旋律飄蕩在田埂上、池塘裡……我相信時間不會辜負汗水,時間會帶給東村每一個村民想要的答案。

  答案,屬於我們付出過努力的每一個人。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國際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