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不差錢的中國電影市場還缺啥 需從細分"工種"開始

2017年06月24日07:51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當中國電影處於低谷時期,缺錢是最大問題;當產業進入發展黃金期,被資本過度青睞,變成了另一個問題。”19日,資深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劉嘉說,過量資本帶來的利與弊已深深影響了中國電影市場。

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有兩個現象能為上述觀點做出注解。其一,有心人做了統計,前一年趁著業界峰會,上百家新影業公司爭相發布片單,但一年過后,不僅項目啟動不足35%,就連許多公司的名字也早已泯然江湖。其二,阿裡影業CEO俞永福重申了集團的定位,“不是要成為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公司,而是叫阿裡影業基礎設施公司”。此舉被業界解讀為“調整戰略,從此專做影視界的‘水電煤’,以他們的技術優勢來為其它內容的創造者賦能”。

一些所謂“新貴”離場,一些大佬“退半步”。資本在電影市場裡的快進快出,從表面看,是市場經濟的特征———潮汐有信;從本質挖,是內容創作的難以逾越———國內目前2300多家影視公司裡,散兵游勇是絕大多數,要造就“百年老店”絕非一日之功。

零進度的片單背后,是人才缺口

如果排一張表格,將2016年的許諾逐一比對,結果是驚人的。去年上半年各類影業公司發布的片單超過500部,目前看來順利開機的不足35%,甚至有半數處於零進度狀態。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道出關鍵,“按目前的片單計劃,中國電影還缺兩三百名導演”。

2013年,青年導演郭帆33歲時執導的第二部電影 《同桌的你》,2000萬元成本獲取了4.7億元票房,而被視作新生代導演的重要力量。2016年他的第三部作品就接手投資3億有余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在著名監制、導演黃建新看來,郭帆就是中國電影人才捉襟見肘的一個縮影,“名導、大導都與大公司有約,都有數億元的大制作在手,所以,催促著新導演盡快跳級成長,成了唯一解決辦法”。還有人發現,去年備案的近3000部電影裡,今年至少有200部已經悄然調整為投資更小、變現方式更靈活的網絡電影、網絡劇。

不僅導演、制片人滿足不了密集片單,演員與后期制作等等也到處都有空白要填。新公司無論大小,都有這樣的苦惱:“手上有錢,但找不到人,稍微出名一些的演員個個檔期排滿。”所以,“軋戲”、替身、摳像等技術手段在不少影視作品裡取代了真演員,常被觀眾詬病;而編劇找“槍手”,導演隻“挂名”,縱容了不少粗制濫造的產品。

高度工業化,需從細分“工種”開始

阿裡影業當年入駐電影圈時,引發“從此大家替BAT打工”的慨嘆猶在耳畔。細看互聯網巨頭影業在過去一年的表現,阿裡出品的 《擺渡人》 頗為典型———雄厚的資本支持,請來王家衛監制,邀來多位明星坐鎮,但因其簽約的作家導演不諳電影制作規律,遭遇大面積差評。

正如一位帶著游戲IP入場的影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低估了電影,高估了自己”。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開始承認,電影不是手握幾個IP和資本,就能在大銀幕完美亮相的。從創意到成片,一部電影需要正常的制作周期,而中國電影市場也需要細分工種后才能成熟。

科幻電影 《三體》 每年都會被討論一番,從最早高調放話,到編劇、導演、資本等悉數易主,該片幾乎成了中國電影工業的一個痛腳。有專家總結此片前期拍攝素材“全部作廢”的緣由———做游戲的公司完全是電影的門外漢,前期拍攝時全然沒有后期的專業建議加入,導致前后期無法對接,即便好萊塢一流的工業光魔前來,也無能為力。

老牌制作公司也面臨工業鏈不完善的困擾。紅色經典翻拍片 《智取威虎山》 堪稱近年來的佳作。片中,除了“夾皮溝大戰”等幾場重頭戲是在雪鄉實景拍攝,有70%的雪景靠“實景+特效”完成。擔任該片監制的黃建新透露,這些雪景曾讓他們傷透腦筋。“英國產出一種紙雪,逼真度高,且環保,但造價約為800元/平方米。我們在調用了亞洲的存貨后,還有缺口。”他們在尋找替代品時發現,國內通常用硫酸鎂,成本約為50至60元/平方米,但污染嚴重。片方不得不花費高昂運費從遙遠的澳大利亞進口紙雪。

資本入場后,往往一股腦沖著更顯眼、更易出名的內容創作而去,殊不知,從前期設備到后期制作,電影工業的王國裡,每一顆螺絲釘都有其必要價值。高度工業化的完善成熟,中國電影仍需理性等待。(記者 王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