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家建言軍事電影新使命 讓英雄主義光芒照亮銀幕

2017年08月03日06: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英雄主義的光芒照亮銀幕(文化圓桌)

  從朱日和的沙場點兵,到銀幕上的“建軍大業”,英雄主義情懷充盈著中國大地。建軍90年,中國電影始終與人民英雄、人民軍隊的榮光相伴前行。戰爭的火光照亮了銀幕,軍事電影獨樹一幟而歷久彌新。那些前赴后繼的身影,蕩氣回腸的悲歌,可歌可泣的英雄,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塑造了我們的家國記憶,接力著我們的復興夢想。

  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電影如何書寫人民英雄、人民軍隊?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強軍夢、中國夢?如何書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路?本期文化圓桌聚焦軍事題材電影,邀請三位專家建言軍事電影的新征程、新使命,呼喚英雄主義的光芒照亮大銀幕。

  ——編 者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明振江

  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時代精神的經典文化標識。軍事題材電影是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形成發展的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形象符號,在中國電影史上始終佔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發揮了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正如評論家所說:“是戰爭的火光照亮了銀幕,是軍事電影給了人們穿越超時空的戰火影像記憶,它獨樹一幟而歷久彌新。”

  標志中國電影誕生的第一部作品《定軍山》就是軍事題材的戲曲故事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祖國大地,中國電影人以民族危亡為己任,用光影藝術書寫民族抗戰的篇章,創作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中華兒女》《塞上風雲》等作品,早期的軍事電影作品成為“喚起民眾精神覺醒的號角,點亮民族精神前進的火光”。特別是電影《風雲兒女》中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在苦難深重、戰火紛飛的中華大地上迅速傳唱,極大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和信心。一部電影插曲成為東方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光輝范例,是每一個中國電影人的自豪與光榮,也是鼓舞中國電影人奮斗不止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后,軍事題材電影成為電影創作生產中最為突出的題材選擇和表現樣式。五六十年代,《南征北戰》《上甘嶺》《平原游擊隊》《董存瑞》《英雄虎膽》《萬水千山》《紅色娘子軍》《英雄兒女》《小兵張嘎》《地道戰》等一大批影響幾代人成長的優秀軍事電影作品,形成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高峰時期。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等重大革命歷史軍事題材電影大片的相繼推出,形成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軍事電影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和美學品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相契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摧殘又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和深厚滋養。中華文化豐富而博大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造就了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情懷,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熱愛祖國、崇尚英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所指出的:“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軍事電影的永恆主題,就是要永遠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旗幟,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匯聚共識、凝聚力量的精神支柱,是自強不息、和諧共處的精神家園。每一個時代都有代表時代精神的民族英雄。有“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的英雄豪杰﹔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仁人志士。縱觀中國電影發展史,軍事電影書寫了許多彪炳史冊、激勵后人的愛國篇章﹔塑造了眾多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英雄形象,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反復觀賞品讀,成為魅力恆久的經典。

  中國電影的產業化、市場化贏得了十多年高速發展的難得機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在充分肯定這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分析電影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特別是在電影的創作生產方面,由於受資本利益的驅動和制約,一味追求“票房至上”,弘揚主旋律、提倡正能量的影片和一些藝術探索影片受到市場擠壓,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炫富競奢、低俗媚俗、娛樂至上的炒作橫行,尤其存在著歪曲歷史、褻瀆經典、嘲諷英雄的丑陋現象,“經典肆意被解構,歷史變成后宮斗,英雄不如小鮮肉。”這些不良現象和歪風邪氣在文化市場上蔓延流行並一度甚囂塵上,造成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價值觀偏移、人心渙散、精神弱化、文化貧乏。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和糾正這些不良傾向,自覺抵制腐朽文化濁流。在電影創作實踐中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

  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既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伴隨時代和社會發展常寫常新的時代課題。古今中外的文藝無不遵循這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前行,與時代同頻共振。今天祖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國家蓬勃發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歡樂憂傷,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擁有世界上最大兵員數量的人民軍隊改革建設發展,也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從編制體制結構的重組合成,到陸、海、空、天、電一體化的聯合作戰指揮形成,打贏信息化、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培養造就新一代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軍人,實現“強軍夢、強國夢”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都需要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的有力支撐和極大弘揚。這也是立足當下、反映時代的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的現實短板,是一切有使命感、責任感的電影人必須回答解決的新課題。

  在隆重紀念建軍90周年和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一批新推出的軍事題材電影《血戰湘江》《建軍大業》在革命戰爭和重大歷史題材領域深度開掘,創新表現形式﹔還有即將推出的反映新時期軍事變革和重大維和行動、表現海軍的《紅海行動》,表現空軍生活的《空天獵》等一批值得期待的軍事題材新電影,有望引發新的觀影熱潮。

  回顧是為了前瞻,“歌唱祖國、禮贊英雄”是軍事題材電影創作永恆的創作主題和時代課題,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旗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電影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堅持創新創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多出軍事題材電影的精品力作,努力由文化“高原”向文化“高峰”攀登,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作者為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

  電影是國家歷史的精神塑像

  賈磊磊

  戰爭題材電影是國家歷史的精神塑像。通過電影建構集體記憶,是戰爭電影特別是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與眾不同的地方。戰爭題材影片的歷史表述方式和歷史觀,至關重要。

  什麼是歷史?簡單的事實排列是歷史嗎?復雜的事實堆砌是歷史嗎?歷史,不僅是指曾經發生過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事實中“植入”的歷史觀、價值觀。革命為什麼成功,戰爭為什麼勝利?敵人為什麼失敗?歷史為什麼前進?這種建立在不同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是賦予影片歷史涵義的關鍵。

  “一場革命風暴與一場風花雪月不可同日而語”。盡管我們提倡藝術創作的多樣化,但革命風暴與風花雪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走向和對電影的功能定位。我們對革命歷史題材、戰爭電影的關注,實質是通過電影電視以及其他藝術形式重構國民對於中國歷史的集體記憶。這個意義的建構比一般商業電影的道德訓誡要重要得多。

  作為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代人,我們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是一系列紅色經典塑造的結果。雖然,中國紅色經典的敘事中包含著那個時代必然嵌入的某種因素,但作為一種正向的、正確的、正統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紅色經典至今閃耀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小兵張嘎》《董存瑞》《上甘嶺》《南征北戰》《烈火中永生》等一系列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不僅使我們了解到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革命,什麼是反動,這樣一個基本的價值觀,而且為我們確定了藝術作品的基本審美取向,讓我們懂得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才是審美的至高境界。

  電影不是單純的娛樂機器,或是單純的娛樂產業。不論何種表現題材、藝術類型、投資規模,在歷史的大是大非面前都不能含混。我不贊成那種混淆正義與邪惡、革命與反動,讓兩種不同價值體系相互沖突的表現方法。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有過合作多於對抗、聯合重於分離的情況,但是,最終國共兩黨還是走向了兵戎相見的戰場。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敵對戰爭中,我們不能用表現軍閥之間、土匪之間“各為其主”的敘事模式來表現國共之間的生死對抗。

  中國戰爭影片在表現戰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主題,就是在影像上完成對國民黨政權的顛覆,以及對新中國的建構。這決定了影片中時常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以蔣介石國民黨為主體的“舊中國”的代言人,以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為主體的“新中國”的代言人。過去的影片中,國民黨所在的空間環境是布滿燈光的會議室、巨幅作戰地圖、皮沙發、白手套、雪茄煙。蔣介石穿著睡衣在官邸裡享受他的個人生活。現在的影片中,蔣介石除了聽音樂,看跳舞,就是下圍棋,最后是結婚。作者並沒有在表面上丑化這個人物,他總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禮,也有佇立窗前,面對漫天陰雨的深思時刻,但他最終還是從自己的私利、私情、私欲的角度來揣度時局、想象歷史,把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看作是和他個人“斗”。這種心理怎麼能夠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這些胸懷民族大義、心系國家未來的捐軀忘親之士相提並論呢?所以,他的失敗是注定的。

  中國戰爭電影最終表達的,是在堅定政治信仰支撐下血戰到底的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是人民軍隊的傳統,沒有這種精神,革命戰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正在全國上映的《建軍大業》中有一場戲,朱德率領的革命軍在廣州三河壩駐守,以三千對抗三萬敵軍。在那樣的情況下,革命軍依然派出突擊隊偷襲國民黨軍指揮部。這些突擊隊員把手榴彈綁在自己的身上,根本沒有准備活著回來。淮海戰役紀念館裡也有一張照片,是一個解放軍戰士在參戰之前背上挂滿了手榴彈。我們的戰士實際上已經做好了犧牲的准備。這種在崇高革命理想支撐下的血戰精神,正是我們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根本保証,也是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傳承不變的軍魂。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軍事現實是創作的生命源泉

  張 東

  繼承傳統,走向未來,需要我們電影工作者踏踏實實做好當下的電影創作。

  當下的中國正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軍事變革。從戰略思想、軍隊構架,到編制建制,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格局。種種新的作戰理念、作戰模式為軍隊開啟跨越式發展的模式。維和、撤僑、護航等新任務,彰顯著大國責任、大國擔當。當代軍人熱血沸騰,充滿為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如此火熱的軍營、生動的當下,正是軍事電影需要關注的,也是軍事電影創作的生命源泉。

  科技的發展進步,加快了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新式武器、新型裝備列裝,給軍事電影的創作帶來強大助推力。以往很難表現的一些戰爭場面,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僅得以呈現,而且演變成了戰場奇觀。電腦特效、音樂,讓軍事電影的視聽感覺得到極大的滿足。正在熱映的《戰狼Ⅱ》僅在片中出現的各種槍支就有十多個種類,參與拍攝的現役坦克有32輛。其中坦克漂移、坦克側翻等高難度動作,也讓觀眾大飽眼福。

  軍事電影發展到今天,觀眾需求已經有了細分。最鐵杆的粉絲是數量日益壯大的軍迷群。這是一個近年來迅速崛起的觀影群體。他們對軍事電影要求苛刻,歷史要有依據,武器裝備要符合生活真實。所以當“殲十戰機”“武直十直升機”“96A主戰坦克”等新武器亮相時,常常會引起這部分觀眾的共鳴。

  另一方面,我們對武器裝備現代化要有正確認識。我們不唯武器論,也不忽視武器的重要性。新型武器裝備營造出戰場奇觀、炫目的大場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軍事電影過分注重場面的炫酷、打斗的精彩,而忽略或者說多少弱化了軍事電影的人文內涵,缺少一些細膩的情感展現。應該說,軍事電影不僅要有炫目的場面,更要有軍人情懷,有對軍人命運的關注,有對軍人責任、軍人使命的探討。

  最核心的是對人的觀照。新一代軍人形象的塑造,是當代軍事電影的難題之一。沒有戰爭,沒有生死考驗,軍人的分量便有些輕。雞毛蒜皮的現象,小裡小氣的矛盾,放到軍事電影中總是不匹配。而司空見慣的演習又難以磨去“假”的痕跡。當代軍人該怎樣體現自身的價值,塑造不變的軍魂?這需要對軍人生活的深入體驗和深入軍營的陶冶。我以為,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觀是責任、使命,是對職業的忠誠。

  今年開始,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即將進入軍營,他們不僅是看著美國大片長大的,還是抱著iPad、 手機長大的。他們當兵入伍的目的,超越了父輩找出路、跳龍門的模式,更多是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盡使命和責任,為圓英雄夢。這是我們電影人需要關注到的變化。

  英雄是軍事電影永恆的主題,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的軍事電影都要塑造英雄,表現聽黨指揮、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軍隊。對軍隊來說,沒有和平時期,隻有戰爭時期,和戰爭准備時期。這些都是軍事電影要遵循的創作宗旨。

  當下,我們的銀幕有了特種兵,有了特戰部隊,有了精英﹔還應該有普通士兵的身影,許許多多在平凡崗位上工作的軍人的身影。

  我們有了一線作戰部隊、指揮作戰的高層軍官,有了正面戰場的戰士形象,還應該有多種崗位、多項任務、多種側面軍人形象的展示。

  我們有宏大敘事,有家國情懷的展示,也該有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小情趣、小故事的表現。

  我們有勇敢剛毅、橫刀立馬的戰神、勇士,還應有運籌帷幄、智慧去敵的謀略精英。

  剛剛結束的朱日和軍演,令國人揚眉吐氣,也給軍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古代素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軍事斗爭的理想境界。而隻有練到最強,才能有“不戰”而呵護和平的資格和手段。當下的軍事現實,推動當代軍事電影不斷奮進前行。

  (作者為八一電影制片廠研究室原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