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台融媒體產品《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聽外國友人 動情講述

楊驍

2017年10月18日16:0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原標題:聽外國友人 動情講述

  國際台記者王新俊(右)在剛果(布)採訪本土漢語教師艾佳。李娜 攝

  為給黨的十九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突出介紹過去5年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反映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聞中心推出了眾多專題新聞產品。融媒體產品《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是其中之一。

  《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通過重訪過去5年在國內外曾與習近平主席近距離接觸的外籍人士,講述他們對習近平主席印象最深的細節故事,同時寄語中國未來發展。產品以多媒體形態呈現,包括音頻、視頻、圖文等﹔發布平台包括國際台對內廣播、各語種對外廣播、各語種國際在線及海外社交媒體平台等。

  精選採訪對象 小切口做大文章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十九大採訪報道辦公室主任、新聞中心主任駱紅秉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從小切口著手,做大文章,以普通人的故事講述我大國外交思路。欄目策劃期間,細細梳理了習近平主席過去5年數十次出訪、上百次接見外賓的外事活動,從中精選了多名不同國家、不同領域、與習近平主席有過近距離接觸與交流的普通外籍人士。

  他們包括:全俄老戰士委員會中國分委會成員尤裡·亞斯涅夫。2015年9月,尤裡·亞斯涅夫受邀來到中國,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在華期間,尤裡·亞斯涅夫在與俄代表團一同接受習近平主席接見時,將一條領帶贈送給習近平主席,並於當天獲習主席回贈領帶,這一故事被傳為佳話。

  英國上議院議員,現任英國國際發展部國務大臣兼財政部上議院發言人,“中國女婿”麥克·貝茨勛爵。2011年起他在夫人李雪琳女士的幫助下,進行長距離慈善公益徒步。2015年10月,他完成了從中國北京到杭州的徒步之旅,歷時71天,1700余公裡,募集了9萬英鎊善款捐給紅十字會推薦的沿途慈善項目。僅僅兩周之后,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時就提及此事,為其“點贊”,這讓貝茨勛爵直言“意外”。

  這樣與習主席有過“親密接觸”的外國友人還有:剛果共和國馬利安·恩古瓦比大學經濟學院和孔子學院教師埃德維熱·卡米泰沃廓(中文名:艾佳),津巴布韋野生動物救助基地負責人蘿克西·丹克沃茨,德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積極向德國學術界和讀者推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安悟行等。

  一期一人一故事 與盛會同頻共振

  “策劃案完成后,我們調動駐俄羅斯站、駐英國站、駐肯尼亞站、駐津巴布韋站、駐哈薩克斯坦和駐德國等記者站的記者,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從聯絡到音視頻錄制等全部採訪工作。”駱紅秉說,《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融媒體產品從10月11日起,以每天一期節目、每天一個人物、每天一個故事的形式,通過國際台旗下媒體平台刊播,全部產品的刊播工作將貫穿十九大進程,讓“我與習近平的故事”與十九大實現“同頻共振”。

  回看《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這一融媒體產品的策劃和制作過程,駱紅秉認為,它實現了採訪對象國籍的“全球化”,採訪對象身份的“多元化”,採訪對象表達的“多彩化”。在策劃設計階段,擇取了“政經”“社會”“人文”“教育”“生態”等多個關鍵詞。按“詞”尋“人”,找到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挖掘最生動的情感故事。而在採訪實施階段,國際台的駐外記者以採訪對象與習近平主席會面交流的個人經歷切入,深挖細節、以情動人,講述習近平主席與採訪對象之間真正“入心”的溝通,體現中國最高領導人展現給國際社會的風度和氣度,以及國際友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與期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駱紅秉說:“《重返現場·我與習近平的故事》只是國際台新聞中心十九大報道當中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通過在新聞報道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更加深入理解、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講話精神,圓滿完成十九大的宣傳報道工作。”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