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視《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唱出文化自信

王莉
2017年10月21日07:50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民歌大會2》唱出文化自信

節目總撰稿郝婧

節目總導演鄒為

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英嘎

情境交融的舞台呈現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國慶節期間,中央電視台《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與觀眾見面。節目共8期,由朱軍搭檔董卿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民歌手及民歌愛好者集聚一堂,用民歌唱出中國故事。

這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戲曲大會》等品牌節目后,央視著力打造的又一文化景觀,展示民歌魅力、普及民歌知識、傳播民歌文化,唱出文化自信。節目首播后獲得社會各界好評,昨晚起節目在央視綜藝頻道重播。

節目總導演鄒為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傳承發展好中國民歌,創作者要走到田間地頭,去真正感受一方水土。對於選手來說,要保持歌唱的地域本質,吸收和學習本民族、本地區的民歌文化和民歌知識,才能更好地把中國民歌傳承發展下去。”

節目回顧 民歌匯集堪稱盛會

來自山東沂蒙山區的普通農民宋守蓮,無論干農活還是做飯都在唱民歌,歌聲代表了她的生活﹔來自江西上饒的妹子吳文婷演唱了多首頗具客家特色的民歌,贏得專家評委和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吃著螺螄粉長大的壯族女孩李清影用歌聲唱出了壯族人的朴實和善良……《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共涉及民歌159首,包含40多個民族的民歌,堪稱一場民族歌曲盛會。

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英嘎有著大氣唯美的嗓音,她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的第四代傳承人,也是中國首位長調民歌碩士研究生。在《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的最后一期節目裡,她憑借一首悠揚的蒙古族民歌《查干套亥故鄉》,成功戰勝蟬聯4期擂主、同樣來自蒙古族的歌手阿木古楞,成為本季冠軍。

“外公常常在我的耳邊唱歌,每當唱起長調,我的外公、家鄉的藍天、白雲、氈包和羊群好像就浮現在眼前。”烏英嘎的作品大多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她把傳承傳統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把時代元素融進了民族風格裡,“作為年輕一代的傳承者,我們要保証民歌的原汁原味,也要做一些音樂上的創新,比如長調以前基本上都用馬頭琴伴奏,現在我們可能會用交響樂,或者加入流行音樂元素”。

節目創新 舞台呈現情境交融

觀眾除了被歌手們的動情演唱吸引,情境交融的舞台呈現也令人印象深刻。據鄒為介紹,編導為每名歌手的演唱精心安排了編舞,“一部分是情景化的包裝手段,圍繞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設計舞台,我們把很多大型道具搬到了舞台上,這在以往的同類節目中是很難見到的。第二個是視覺上的數字化呈現,我們使用了虛擬元素,貼合民歌的地域特色制作視頻,從而達到一體化的視覺呈現效果,當然還包括舞台的升降變化、機械變化、吊威亞等”。

第二季節目還增加了選手問答環節,強化了嘉賓點評環節。鄒為表示:“設計問答環節是為了營造懸念,同時給嘉賓的點評提供契機。專家的點評環節是想尋找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民歌文化和民歌知識。”

此外,第二季節目新加入的“百人團”成為一大看點。百人團成員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歌愛好者和全國各地的專業院校學生,其中有熱愛民歌的美國生物學博士、有喜歡演唱陝北民歌的英語老師、有辭職后致力於保護傳統民歌的滿族女孩……他們都與民歌有著很深的淵源。鄒為說:“選手和百人團成員都身懷絕技,他們不僅能唱,還有非常感人的故事,形成一道亮麗的民歌大會風景線。通過選手和百人團的交相輝映,來體現節目‘原生天籟、律動中國’的主題。”

創作心得 制造中國民歌景觀

在《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宣傳片中,有這樣一句話——民歌是口述的歷史,民歌是動聽的中國。“我們為第二季節目擬定的目標是制造中國民歌景觀,因為隻有一檔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的景觀式節目,才配得上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中國民歌。”鄒為說。

對比今夏刮起的“嘻哈風”,很多民歌愛好者也期待《中國民歌大會》能夠掀起“民歌風”。對此,節目總撰稿郝婧說:“中國民歌有四十多萬首,涉及婚喪嫁娶、生產、勞動、家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在很多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如果不會唱歌甚至不能生活也不能交流,可見民歌是流淌在一個民族血液裡的。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覺得民歌有距離感,我覺得不是民歌本身小眾,而是提供給民歌的平台太少,大家很少能真正地靠近民歌。”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中國民歌大會》讓他們聽到了很多平日裡沒有機會接觸到民歌種類。鄒為在談及創作初衷時說,“一說到民歌,大家都覺得是來自田間地頭,可能略帶土氣。但我覺得民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它來自於田間地頭,所以我們更應該把它推上更大的舞台,為大眾所認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