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全明星作家陣容抵滬慶祝 六十歲《收獲》生日快樂

徐穎
2017年12月09日07:42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六十歲《收獲》,生日快樂

《收獲》雜志60歲了。

全中國大概再沒有一本文學雜志,可以如《收獲》一樣,迎來如此這般全明星作家的慶生陣容。昨起至今日,莫言、余華、蘇童、黃永玉、賈平凹、遲子建、韓少功、麥家、王安憶、阿來、葉兆言、畢飛宇、東西、須一瓜、葉彌、盛可以、弋舟、張楚、歐陽江河、荊歌、李洱、李輝、李銳等三十多位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從四面八方陸續抵達上海,參加今明兩天在作協大廳舉辦的紀念慶典,對《收獲》說一句:生日快樂。

60年,三個《收獲》的故事

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份大型文學刊物,創辦60年的《收獲》雜志,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

《收獲》到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該雜志副主編鐘紅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三個《收獲》的故事。

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達318頁的文學雙月刊誕生了,主編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收獲》由中國作協主管,編輯部設在上海。

《收獲》創刊號,刊發了未曾發表過的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老舍話劇劇本《茶館》、柯靈電影劇本《不夜城》、艾蕪長篇《百煉成鋼》和康灈《水滴石穿》。

這一時期的《收獲》,刊發了《大波》《野火春風斗古城》《平原槍聲》《創業史》《山鄉巨變》《上海的早晨》等長篇和《林則徐》《蔡文姬》等劇本。1959年11月,主編靳以去世。1960年5月,因三年自然災害,《收獲》停刊。

1964年,《收獲》在上海復刊,由上海作協主管,主編巴金先生。這個時期發表了《艷陽天》《歐陽海之歌》 等作品。1966年5月,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收獲》再次停刊。

1979年1月,《收獲》率先復刊,主編巴金先生,開啟了第三個《收獲》的發展時期。

《收獲》在這段時期刊發的許多作品,如《大牆下的紅玉蘭》《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禍起蕭牆》等,率先突破思想禁錮,呈現了幾代作家知識分子的主體精神,以及以極大的勇氣對現實做出的批判和反思。1980年《收獲》刊發諶容中篇《人到中年》,引發了對知識分子的價值和人格的討論,主編巴金親自撰文肯定了《人到中年》 的人文價值。1982年張潔中篇《方舟》,體現了對知識女性嚴峻的生存處境的思考。路遙的《人生》,表現了處於變革中的農村生活方式和觀念倫理道德的變化。而鄧友梅的《煙壺》、陸文夫的《美食家》和馮驥才為代表的市井小說,重現消失的民間社會,豐富的世俗人情融入了時代和文化的變遷。

1980年代中葉開始,小說在敘事和語言中都崛起了新的美學原則,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進行了敘事革命、語言實驗和生存狀態三個層面的探索,一連串的名字首先出現在這一時期的《收獲》雜志上,包括1988年、1989年《收獲》的兩次青年作家專號隆重推介,余華、蘇童、格非、馬原、孫甘露等都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敘述語言,對時間和歷史的重新審視和敘寫,構建了文學的新的景觀。

《收獲》刊發了大量在當代文學史上引起重大反響的作品,如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張煒的《九月寓言》以及王安憶的重要代表作。

《收獲》刊發小說多獲文學大獎

“雜志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獨創的性格。”這是《收獲》在首期“發刊詞”中就表明的態度。

《收獲》主編李小林曾如此總結《收獲》的宗旨:“不趨時,不媚俗,不跟風。”海納百川,刊載當代文學各種流派的優秀之作,就是《收獲》的追求。

進入21世紀的《收獲》,時刻保持敏銳,時刻注重觀念的更新,向讀者奉獻頂尖之作。在《收獲》上刊登的長篇小說中,贏得國內外大獎的作品很多,如曾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就有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賈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蘇童的《黃雀記》、金宇澄的《繁花》。還有王安憶的《天香》、畢飛宇的《平原》、閻連科的《受活》等也皆獲重要獎項。

《收獲》的散文專欄,刊出過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李輝《滄桑看雲》《封面中國》,以及陸鍵東、阿城、陳村、葉兆言、邵燕祥、嚴平、孫郁等人的專欄,還有《人生採訪》《河漢遙寄》《生活在別處》《一個人的電影》《明亮的星》等,以一種責任和誠意,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為理解20世紀的中國增加了豐富的注釋。

《收獲》刊發作品成為影視熱門

《收獲》刊發的作品也常常成為影視的改編對象,《收獲》亦成為最優質與最豐富的原創文學IP發源地。

早在1957年,《收獲》的創刊號上,就以“戲劇·電影”的欄目,刊發了老舍的《茶館》和柯靈的《不夜城》。60年來,根據《收獲》刊發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數目眾多,《茶館》《野火春風斗古城》《林則徐》《人到中年》《甲方乙方》……這些影視作品以深邃的人性剖析,獨特的形象塑造,對時代和歷史的敏銳把握,為中國影視提供了扎實的滋養。

而根據王朔小說《動物凶猛》 改編成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成的《大紅燈籠高高挂》、余華小說《活著》改編成的《活著》等影片都贏得了國際大獎,更是對世界講述了獨特的中國。

《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問世

當代著名的作家都在《收獲》上發表過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品。

1957年《收獲》創刊號發表了老舍的《茶館》﹔詩人北島第一次在《收獲》上發表的作品,是發表於1981年的短篇小說《稿紙上的月亮》,當時用的是本名趙振開。

在《收獲》上發表作品最多的首推王安憶,從1980年發表短篇小說《廣闊天地的一角》 至2017年初發表中篇新作《紅豆生南國》,37年間,王安憶在《收獲》發表了30余部作品,代表了她各個時期的變化。

余華說:“我和《收獲》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我有四分之三的作品都是首先在《收獲》上發表的。如果我新創作了什麼作品,第一個想發表的地方就是《收獲》。”

莫言說:“不把自己不滿意的稿子給《收獲》,是我對《收獲》最大的尊重。”

蘇童這樣評價《收獲》對於他寫作的意義:“就像梨園藝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場的舞台,我至今難忘屢次投稿碰壁時《收獲》的知遇之恩,或許是提前了一兩年,或許是在關鍵時刻將我推上了文學舞台。”

據悉,在今明舉行的《收獲》60周年紀念慶典活動中,作家們將聚會在上海作協大廳,以“文學——我們永遠的家園”為主題,舉辦座談會,明天還將舉辦作品朗誦會。

而在一眾作家與讀者共慶《收獲》60周年之際,上海九久讀書人還攜手《收獲》雜志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

這套紀念文存(珍藏版)限量發行,由《收獲》編輯部主編,選收了《收獲》雜志歷年發表的優秀作品,遴選范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說11卷,中篇小說9卷、短篇小說4卷、散文4卷、人生訪談1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