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2018年01月23日06:48 | 來源: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小字號
原標題: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 睡前聊一會兒

思聊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一夜的等待,北京隻染了一層薄薄的白。相較於大半個中國的飄雪,這座城市顯得有些孤獨。今天,我們就聊聊孤獨。

  最近,英國政府為了解決超過十分之一國人的孤獨感,專門任命了一名“孤獨大臣”。翻看地圖,英國作為歐洲大陸邊緣的島國,歷史上曾奉行“光榮孤立政策”,沒曾想現在國民孤獨竟成困擾。專設政府大臣來“終結孤獨”,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也預示著不能忽視侵襲而來的“孤獨流”。

1516626013357001629.jpg

  孤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這是個體性的心理感受,但隨著人群擴大、影響加深,孤獨感開始與肥胖、抽煙一樣,成為一項公共衛生課題。有人稱之為“社會傳染病”,孤獨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支煙。如何識別孤獨?如何看待孤獨?如何對抗孤獨?這不僅是個人的事,也越來越成為大家的事,化解這場“心理危機”需要行動起來,不能也不必一個人戰斗。

  說到孤獨,不免讓人想起日本NHK攝制的紀錄片《無緣社會》——沒有朋友和社交,無社緣﹔家庭關系疏離,無血緣﹔與家鄉隔離斷絕,無地緣。獨居老人缺少陪伴,空巢青年一人吃飯,忙碌的城市人奔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就連兒童也不例外,2016年英國平均每天有11名兒童因為孤獨而撥打求助熱線。跨越各個年齡階段,孤獨成了當代生活的可悲現實。是我們與社會無緣,還是社會將我們拋下,需要審慎地從社會生長機制與個人發展路徑中找尋答案。

  談到孤獨,社交總是相伴隨的話題。有人說,人們感到孤獨的重要原因在於社交能力的蛻化。這種觀點很容易被接受,畢竟不與他人交往,就很難建立起健康的社會聯系,遇事時打開通訊錄,自然找不到可以撥通的電話。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建立起的虛擬社交環境,讓一個人隔著屏幕能得到情緒與心理的自洽,有時舒適,多數孤單。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孤獨者並非沒有辨認情緒等社交能力,而是不會施展。所以,立足社交來突破孤獨者的心理防線,不是要讓他們從零開始學習如何社交,而是想辦法打消社交顧慮,喚醒已有的社交能力,才有利於結交朋友、走出孤獨。

1516626054895012789.jpg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是在社會生活中“被定義”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需要在社會參與中定位自己。有學者曾總結美國人“獨自打保齡球”的現象,他們發現美國人不願意花時間與鄰居喝咖啡聊天、去俱樂部從事集體活動,而是寧願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獨自打保齡球。社區生活衰落,公共參與降低,帶來的是交往成本提高、社會資本流失,從這個意義上看,改變“獨自打保齡球”的孤獨,不妨從動員公共生活、繁榮社區生活開始。

  換個角度看,如果說孤獨是一種空虛,那麼讓自己充實起來,不用社交也可以消除孤獨感。在日本,有一檔很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叫“聽眾的明信片”,讓聽眾談生活、談感想,而出現最多的話題是身邊的動植物和四季的變化。這或許也能為我們抵抗孤獨提供鏡鑒——用心體會周遭的事物,形成個人與世界的對話關系,這未嘗不是一種陪伴。

  這幾天,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游戲火了起來。游戲中的電子寵物青蛙,總是一個人在生活和旅行,有人對青蛙說,“沒有小朋友跟你玩嗎,不要這麼自閉,多認識些朋友有好處”。佛系的玩家、孤獨的青蛙,簡單到沒有互動的游戲,對於既想要獨處又害怕孤獨的現代人而言,或許也是一種治愈吧。

2e798e16a7c2458fa7c42532f8f5d910.jpg

  這正是:隱形自孤獨,莫若尋知音。大家晚安。(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李洪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