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7年的中國電視:以文化的力量突圍

2018年02月08日07:1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視:以文化的力量突圍

  《謝謝了,我的家》劇照 資料圖片

  《家風中華》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2017年,中國電視在“唱衰”聲中突圍,取得多個維度的影響力增量:不僅有“工業”層面的創新探索,涌現出一大批在制作品相上可圈可點的電視作品,更有“文化”層面的進步,在諸多精品創作的背后,或多或少凝結著某種來自大眾的文化期許和情感寄托,電視在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節目、劇集、紀錄片,這三類能夠代表電視文化演進重要線索的文本,正在多個方向上覓得新變化、新發展。

  在美學和文化的浸潤之下,這一階段的中國電視穩健前行,總體向上也向好:立意精巧、視覺精美、旨趣精致,有一系列在口碑和反響上不俗的熱門作品構筑起風清氣正的熒屏景觀,側面印証電視依然具有維系主流生活方式、傳播社會文明的國民基礎,在固守媒介主流陣地的同時,電視文化依然對大眾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1.文化類節目遍地開花

  當電視“娛樂至死”的論調甚囂塵上,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審視今天的電視熒屏?作為傳播文明、引領社會風尚的直接“工具”,電視致力於形塑一種“無差別”的流行,即健康而非庸俗的價值取向。由此,擁有著多重社會功能的電視媒介,在國民教育這一脈絡上的意義與價值理應在這個時代得到進一步的彰顯。

  於電視節目領域,這一年以來的變化頗為顯著。在政策調控和市場迭代的雙向作用下,一系列節目皆通過不同的實踐生出新的風貌,重塑電視這一主流媒介的大眾文化影響力。

  “文化類節目熱起來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出了相應期許。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一大批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亮相熒屏,如以《中國詩詞大會》《國學小名士》等為代表的詩詞國學類節目,以《耳畔中國》《中國民歌大會》等為代表的民歌戲曲類節目,以《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為代表的詩書誦讀類節目,皆以“傳統”入題,以“文化”為著力點,激發人們守望歷史、習得文明之熱情。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類節目也並非曲高和寡,如《國學小名士》等節目,借由頗具年輕態的形貌彌合不同受眾群體的代際觀看差異,不僅關切過往,也將注意力傾注當下。此外,經由一個階段的“養成”,此類節目不再是零星分布,而是呈現出系列化編排的態勢,例如東方衛視的“中華系列”、河北衛視的“中華好系列”等,都充分展現了文化類節目規模化發展的潛質。

  伴隨著“文化”成為節目創作的新常態,也有不少電視人著眼社會現實,開展關乎“文化”的多維解構:有如《兒行千裡》《詩書中華》《謝謝了,我的家》《家風中華》等家風節目輕盈亮相、潤物無聲,回應著“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的文化傳統,也思索著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作為最小社會單元的家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有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節目從細微處入手,用當下的話語觀照歷史的講述,創新電視文化表達﹔還有如《脫貧大作戰》《關鍵時刻》等聚焦扶貧議題的節目,將電視與社會現實緊密關聯。

  電視節目不僅僅屬於“過去”和“現在”,也應當關切“未來”。除了有層見疊出的文化類節目彼此爭鳴,一系列追蹤前沿、展示科學魅力的科技類節目也悄然萌芽、蓬勃生長,《加油!向未來》《我是未來》等節目運用國際視野,展示中國能量,其在電視符號組織之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科學奇觀和文化自信的互相觀照。

  2.現實題材創作深入人心

  作為電視文藝的另一條重要線索,電視劇之於社會的影響力無疑是強勁的。過去,電視劇是“客廳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媒體異軍突起的今天,“屏”之爭越發火熱,但電視劇維系人們主流生活方式的意義卻不曾改變。

  2017年以來,電視劇在多個維度上展開對歷史和社會的文化再現,有的以通俗流行文化的樣貌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有的則以嚴肅深邃的方式闡釋不同的社會議題,但無論如何,經由諸種藝術手法的潤色,這些優秀電視劇都展現出了依托於某種現實的戲劇濃度——“現實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重要手法和理念,普遍運用於電視劇創作之中。

  縱觀2017年的熱播劇集,我們看到大量優秀現實主義創作從不同的敘事視角出發,或具有時代和社會關切,或展開對人本身的思索,或格局寬闊,或情感細膩,在題材和展現對象上表現出較強的包容度。如《我的1997》《索瑪花開》等主旋律題材,扎根現實、動人講述,賦予主旋律創作鮮活的表達,使其不再絕緣於主流的年輕觀眾群體﹔又如《軍師聯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歷史劇,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令“歷史感”縱深呈現。

  年代劇雖有著區別於當下的敘事時空,但它們的講述卻未必與今天相疏離。在《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劇集中,“雞毛換糖”的精神、對家族與土地的堅守等,即便於當代之外發生,如此風貌卻也總在當代視野之中。

  當代劇依然是熒屏主流,圍繞都市生活與生存的一系列現實議題都對電視劇創作構成啟發。這一年,有《急診科醫生》片尾急救知識發揮真實作用,也有《我的前半生》觸發都市倫理反思……這些現實影響,足以顯示電視劇對營造和諧美好社會所作出的努力。

  3.真實記錄書寫時代精神

  見証當下、書寫歷史、展望未來……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影像文本,在構建家國話語與形塑主流價值觀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當前,紀錄片發展已進入黃金時期。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國產紀錄片的發展更是加快了步伐,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新時代的記錄者,紀錄片創作應把握時代之魂、關注時代之需、聚焦時代之變、引領時代之風。

  在過去的一年中,紀錄片的火熱之姿也在回應著記錄新時代的美好願景。回望2017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探索,既有頗具視野和胸懷的宏大敘事,推出了包括《將改革進行到底》《大國外交》《輝煌中國》《航拍中國》《創新中國》等在內的一批精品力作,講述中國故事、刻畫中國面貌、展示中國變化,也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微觀敘事,以《人間世》《我在故宮修文物》《老廣的味道》《百心百匠》為代表的紀錄片作品,從不同的社會側面切入,植根於傳統的、生活的、情感的深厚土壤,用豐富的視角和細膩的表達為觀眾提供了認知和理解社會變遷的有力視角。

  今天的紀錄片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審美對象,它正在走入千家萬戶,成為大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組成。弘揚優秀文化、傳播社會文明,紀錄片還有更多可以延展的空間,而這種源於“真實”的情懷也將始終呼應著時代的斑斕底色。

  可以看到,今天的電視依然是“制造流行”的有生力量。好的電視節目、電視劇、紀錄片,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文化選擇和生活面貌,有著超越文本的現實價值,這在2017年的中國電視熒屏上可見一斑。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電視將進一步發揮營造、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能力,將這樣的風清氣正之姿延續下去。

   (作者:何天平,系《廣電時評》雜志執行主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