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海外版:互聯網再給年味兒"加點料"

盧澤華
2018年02月14日07: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年關將至,很多人和往年一樣開始抱怨年味兒越來越淡:年輕人不太在乎過年的傳統習俗,大街小巷罕有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甚至連各家的春聯也變得千篇一律,丟失了文化韻味。

  看到這些,很多人不免擔心,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會逐漸式微。然而,當我們拆開手機上親友發來的祝福紅包的時候,當我們在拿著網上各類優惠券搶購年貨的時候,當我們用各種春節主題的表情包在網上引爆笑聲的時候,就會發現,雖然“線下”的節日符號有所減少,但“線上”的節日氣氛卻越來越濃。一句話,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年味兒的表現形式出現了變化。

  時代在進步,年味兒也會因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演變。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文化符號正在消失。然而,互聯網也給春節帶來了新的“料”,把喜慶和年味兒搬到網上,打造出另一種形式的全民同歡。比如,近年來支付寶推出的“掃五福”活動持續火熱,人們拿著手機不停地“掃福”的情景隨處可見。再比如,央視網聯合百度人工智能嘗試推出了“智能春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智能春聯”擁有創作春聯的能力,這也讓傳統的春聯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上興起的年文化與線下的傳統年文化並不沖突,也不可能形成替代關系。互聯網作為人們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出春節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實屬必然。但人們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互聯網中。街道上的燈籠,面對面的祝福,給長輩們拜年,全家人吃一頓年夜飯……這些積累了幾千年的傳統年文化,是“年味兒”的源頭所在,也是不可動搖的文化根基。因此,隻要能堅持春節文化的“初心”,無論線上線下,任何形式的活動都是辭舊迎新的儀式,都有賀歲祈福的年味兒。兩者互相補充,完美結合,年味兒就會被賦予新的時代活力,持久彌新。

  總之,走街串巷,張燈結彩,爆竹聲聲是年味兒。微信上給朋友發個紅包,在網上置辦點年貨,晒一晒全家福、年夜飯,同樣也是年味兒。傳統需要傳承,同樣也需要創新,正如源頭需要活水,中國人的傳統年文化隻有在不斷發展中才能永葆活力。如果每年春節,網上都能飄蕩著各種“年”的符號,與線下的節日氣氛相得益彰,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