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用現象級傳播解決傳統文化走向大眾流行的世界性難題

冷凇

2018年02月19日13:1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主持人撒貝寧與經典傳唱人王俊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綜藝節目創作領域,也相應出現了十分顯著的迭代。

過去的2017年,是綜藝市場極具顛覆意義的一年。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用一系列精制作、高品格、大格局的文化綜藝,引領整個創作風向從“娛樂喧嘩”走向“人文靜美”。今天的中國老百姓,已經不滿足於從物質中獲得幸福,我們正在發起對精神需求的奮起直追。一個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厚度的國度,在繼承中發展好傳統文化,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當然,困難也客觀存在,而且挑戰不小:價值觀層面提出文化類、情懷類節目的高標准要求,市場層面卻對年輕化、新潮化節目需求旺盛,這個矛盾急需我們去積極解決,齊心協力尋找文化屬性與綜藝形態平衡的最大公約數。

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一股振奮人心的文化氣象伴隨著《經典詠流傳》的播出,再度昭示了央視一套作為創新性、引領性、旗艦性平台的擔當與情懷。在我看來,這檔節目最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找到了中國式解決的途徑,它在潮流時尚和傳統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會商機制。

節目開播次日,《經典詠流傳》就一舉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創造了文化節目的最高評分。本真質朴的歌曲《苔》刷爆了朋友圈,這段視頻全網播放突破4000萬,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的一首歌曲,各方口碑可謂全線飄紅。所以我們說,如今的電視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有極好的審美眼光,我看見了他們對節目發自肺腑的欣賞和喜愛。有觀眾無比驕傲地說:“央視這次匯集群星泰斗,烹飪文化饕餮盛宴,善莫大焉。基於這些文以載道的精髓,我們都能誦詠出屬於自己的經典。”

接下來,我將分別從模式創新、選題創新、領域創新三個角度,詳解一下 《經典詠流傳》的精彩之處:

首先是“跨界融合”與“跨屏心動”引發的模式創新。節目“和詩以歌”,將古典詩詞配以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邀請文化學者和音樂大家聯席點評,深層挖掘、多元解構詩詞音樂中的主流價值表達,讓它們在當下語境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傳播欲望﹔整檔節目將“再造經典”作為核心要義,“輕賽制,重傳承”,同時在融媒體傳播路徑上作出了積極實踐,深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流傳千百年的詩詞歌賦在音樂旋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我的學術研究方向之一是國際電視節目模式創新,在浩如煙海的模式中,廣泛使用的核心裝置無非以下幾種:滅燈、掉坑、轉椅、開門、電梯、傳送帶,其他全是這六種的變種。這樣的形式創新看似簡單,實則達到與節目理念高度匹配很難,而《經典詠流傳》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我們在美輪美奐的“時空穹頂”舞美之外,真正原創出來了一個觀眾可佩戴的心形裝置,它將“心動”做了一種驚喜感、懸念感、儀式感合一的外化呈現——在歌手演繹歌曲的過程中,場內觀眾可以即興點亮胸前紅心,時刻表達他們對歌曲的喜愛,大屏將所有紅心匯聚在一起,寓意著對經典流傳激情的累積﹔而場外觀眾則通過微信“搖一搖”實時分享,不斷疊加心動指數,熒屏內外共同發起一次又一次對經典的致敬,這種做強互動的節目設置,使得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低於千萬人次的人群進行跨屏交互,實現了超級季播綜藝的媒介融合創新。

筆者認為,電視屏是大綜藝的“超級宣推”和“創作工廠”。不見得每季每集節目大家都會看全,但線性播出點狀爆發的廣場態宣傳作用極大,移動端的搖一搖、掃一掃正在變成讓電視連接一切的工具,也許未來將會有一批依托於VR、AR技術的綜藝出現,《經典詠流傳》讓我們看到了技術革新為形態創新帶來的想象力和爆發力。

第二是在詩詞類型、音樂曲風、詠唱嘉賓三個維度全面實現了選題創新。我在《經典詠流傳》看到了一種分外開闊的“合縱連橫”氣象。“合縱”,是傳統和現代的握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詩詞,共同穿越時光的長河在2018年狗年春節的伊始放歌熒屏,締造一場文化盛事﹔“連橫”,是打破在音樂選曲與詩詞選題上文化的、民族的、地域的界限,優秀文化用一種海納百川的包容胸懷,共唱經典。視野之廣袤,格局之高遠,令人嘆服。

從文藝名家到各界名人,從支教教師到青年明星,參加《經典詠流傳》的嘉賓豐富多元,而播出至今最讓我震撼的表演者,是已經88歲高齡的巫漪麗老師,她是新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鋼琴伴奏縮譜編寫者與表演者。由於老人身體原因,節目組用匠心獨運的以“跨國聯動准直播演唱會”的方式跨時空致敬經典,首次將紀實性、新聞性和綜藝性的三者統一。當我們看到那雙蒼老的雙手在黑白琴鍵上行雲流水,靈活翻飛,很少有人不為之觸動。這支曲子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哪怕白發蒼蒼,她仍然在音樂世界裡用無限熱情,訴說著中國千百年來最為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老人家總說:“西方樂器要有中國情”,她也總以賀綠汀老先生的話鞭策自己:中國的鋼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演奏不好,那就隻能永遠停留在紙上。這位前輩給我的啟發是:文化交流互鑒到根本、到最后,實際我們是零距離的,無論人在何方,無論是什麼樣的民族和國家,恐怕都可以在我們的音樂文化當中感受一種人類文明的力量。無形當中,巫漪麗老師成了一位偉大的文化使者,作品在她身上如同長了一雙翅膀。我們不必拘泥於傳承經典用的是何種樂器演奏、何種文化形態,就好像演繹《登鸛雀樓》的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這是一支中西合璧的國際樂隊,詩詞以音樂為媒,穿越古今,跨越國界,文化交融。

第三是在垂直精分與文藝美學領域實現價值引領上的格局創新。去年到今年,我們電視創新有兩大變化,《經典詠流傳》都成為印証﹔第一是垂直精分引爆大眾圍觀,我們用音樂傳播詩詞,形成了音樂和文化兩大細分品類的合流以及升級﹔第二是電視文藝美學的回歸,我博士專業是廣播電視藝術學(美學方向),但做學者以后很少研究過有純正文藝美學意味的節目,這一年多來雖也迎來了文化綜藝的迅猛發展,但是“益智答題”和“朗讀誦讀”佔據了太大比例,市場跟風嚴重,當我們翹首以待文化類節目新資源、新品類、新形態的更多突破時,《經典詠流傳》及時為我們樹立了全新的“文藝美學”標杆,特別是在音樂美學和詩詞美學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引領高度。

文化節目的不斷爆發,既是大眾審美日益提升的標志,也是中國文化不斷繁榮的証明。從《經典詠流傳》的創新出發,我不禁暢想——未來如果我們在節目中能夠把文、史、哲、美這四個領域全部都打通,那就更好了。因為不光是詩詞和音樂,文學、美學、哲學、史學這四者都可以共生共融,所以我們還可以挖得更深、拓得更寬,以滿足更多觀眾求知若渴的欣賞需求。此外,“讓經典更加流行”這一層目標我們其實已經達到了,那麼有沒有可能讓傳承走向世界?有沒有可能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去唱,走進聯合國去唱?在更為廣袤的世界舞台上去唱?這都有待於我們做更深層次的探索。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學者季羨林就提出過“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 當我們從“追趕時代”邁入“引領時代”,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了一種國家信念。中華文化的風骨與魂魄,理應插上歌聲的翅膀,飛得更高,傳得更遠,閃耀於世界。

(作者冷凇系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
【詳細】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 【詳細】

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詳細】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