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黨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兩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 吳 兢 張 音 吳 姍

2018年02月19日05: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把黨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

  今年春節,人民日報客戶端原創互動H5產品《@所有人,習近平總書記給咱送春聯啦》,再度刷屏!

  以總書記講話“金句”制作的“春聯”,與網友頭像組成賀卡,成為今年春節移動端最熱門的互動產品,短短幾天使用量已超1500萬。而節前,人民日報兩微兩端首發的微視頻《人民領袖》,更成為播放量突破1億次的現象級產品。

  兩年前的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對黨報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厚望:人民日報是黨的重要輿論陣地,適應變化,不斷壯大,關鍵是要不忘初衷,堅定信念,在堅守新聞輿論陣地的同時堅持與時俱進,為全國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截至目前,人民日報社已擁有29家社屬報刊、294個新媒體平台,每日發行300多萬份的報紙,成為覆蓋7.04億用戶的全媒體矩陣。在第三方讀者調查中,受訪者給人民日報的公信力、評論理論水平、社會責任感三個方面打出高分。

  兩年來,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肩負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責任與擔當,保持創新驅動的勇氣與智慧,人民日報社向著建設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新型主流媒體和新型媒體集團的目標加速邁進,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把黨的聲音傳得更響更廣更遠。

  牢記使命

  “排頭兵”勇擔當

  【兩年前的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人民日報社編輯樓,首先觀看了社史展台。他說,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裡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兩年來,在黨的十九大、建黨95周年、建軍90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香港回歸20周年、G20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報道中,人民日報發揮新聞輿論戰線排頭兵作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最強音,把握時度效,忠實履行黨中央機關報的職責使命。】

  歲月流逝,青春不老。在互聯網深刻改變傳播格局的今天,人民日報的“顏值”和“言值”依舊備受推崇。網上流行的說法是:“每有大事發生,必看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的聲音,分量究竟有多重?

  2017年,人民日報聚焦十九大精神的兩篇“任仲平”文章、6個系列評論員文章唱響主旋律,3000多篇各類評論實現對社會熱點話題的輿論引領﹔170多篇迎接十九大的理論文章、120余篇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論文章,研機析理,解疑釋惑,幫助干部群眾更好領會精神實質、掌握核心要義……人民日報評論與理論兩翼齊飛,當好宣傳排頭兵、輿論領跑者,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做好思想輿論准備。

  “最不容易完成的一次任務”,參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評論員文章撰寫的人民日報評論員陳凌說。

  該系列共“八論”, 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挑戰多。陳凌和同事們反復深入研讀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努力吃透精神,用以指導寫作,每一篇文章都數易其稿。

  這組刊發於十九大召開2個多月前的重頭評論,被網友們稱為理解即將召開的十九大的“思想地圖”。陳凌說,引領不是枯燥的說教,而要以正向、科學、專業的引導,求取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人民日報評論員赴港島,採訪調研一周,對“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更好”有了更深刻體會,任仲平文章《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氣勢恢宏,言近旨遠﹔建軍90周年閱兵前夕,評論員跋涉數百公裡,在硝煙彌漫的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與戰士們一起體驗改革強軍成果,社論《鑄就新的鋼鐵長城》激揚文字,催人奮進﹔總結提煉塞罕壩精神,評論員與農場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評論員文章《續寫塞罕壩的綠色傳奇》,留下“豈曰無碑,山河為証﹔豈曰無聲,林海即名”的贊嘆。

  關鍵時刻發出關鍵聲音,重大事件彰顯重大作用。兩年來,人民日報擔綱主流輿論“風向標”,打好政策解讀“組合拳”,敲響輿情熱點“定音錘”,成為定分止爭“壓艙石”,牢牢佔據輿論制高點,有效激發社會正能量。

  面目一新

  “新聞紙”更好看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夜班平台,同編輯們親切交流。他勉勵大家不忘初衷,堅定信念,把報紙辦得更好。兩年來,人民日報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不斷創新方法手段,領先一步,高出一籌,獨樹一幟,實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第一次把圖表新聞放上頭版頭條,第一次就總書記考察活動刊發圖片專版,第一次推出高訪“特別報道”版……在最近一次調查中,讀者普遍反映:人民日報變得更好看、更耐看了。】

  “惟改革者強,惟創新者勝。正是本著這一追求,我們不斷開創黨報報道先河。”說起這兩年的編採創新實踐,人民日報要聞一版編輯張曄有不少心得。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總書記在山西考察。張曄和夜班同事在編輯版面時,精心推敲、大膽嘗試。除了按常規編好頭版外,還在二版刊登總書記在山西深度貧困地區考察的7張圖片,零距離、全方位、多角度呈現考察真實場景。

  黨報第一次就總書記考察活動推出圖片專版,引發方方面面的熱烈反響。版面是一張報紙無聲的語言,創新是做好報道的始終追求。

  面對輿論格局深度調整、新聞業態快速迭代、傳播渠道日新月異,隻有創新,才能守好主陣地、唱響主旋律﹔隻有不斷創新理念、創新內容、創新體裁、創新形式,才能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兩年來,人民日報這張“新聞紙”在悄然變化。

  內容新了,形式活了。全國兩會、黨的十九大期間,人民日報開設“代表委員議國是”“基層群眾回響”等特色專欄,打通會內會外,連接頂層基層,讓民心與黨心同頻,讓思想與行動共振。

  調查多了,文風變了。“扶貧記者”顧仲陽在內蒙古杭錦旗巴拉貢鎮昌漢白村蹲守一個月,和村民朝夕相處,寫出整版深度調查《駐村三記》,展現典型貧困村脫貧攻堅的真實進程,直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引發網絡熱轉和各方關注。如今,走基層、到現場、去一線,在人民日報記者中蔚然成風﹔帶露珠、沾泥土、冒熱氣,成為黨報新聞產品的鮮明特質。

  版面亮了,視覺美了。黨的十九大召開前,“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推出348塊版面,既做內容高地,又做視覺精品,內容亮眼、標題搶眼、版式養眼,為黨的十九大獻上一份“悅讀盛宴”。

  你注意到了嗎?如今人民日報版面上的可視化、新媒體元素日益豐富,二維碼越來越多。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你就可以看到一段與報道相關的視頻。

  深度融合

  “融媒體”放異彩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期間,見証了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啟動。2017年9月,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展位,總書記饒有興趣地聽取報社融合發展成果匯報。兩年來,人民日報把建好用好中央廚房,作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突破口,加快在互聯網傳播陣地排兵布陣,全力在新媒體領域開疆拓土,一個以中央廚房為龍頭、報網端微為平台、社屬媒體為集群的人民日報系全媒體方陣不斷壯大。】

  “我愛你中國”,去年國慶期間,上海“東方明珠”、廣州塔的互動屏打出了這行炫目的大字,幾乎同時,北京的地鐵和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湖南衛視的節目裡,以及各類燈光公益秀,都在表達同一主題……網友們用各自方式演唱“我愛你中國”。中國7個駐外使館和中國南極科考長城站工作人員也傳回演唱視頻,一起為祖國慶賀生日。

  情感共鳴點就是傳播切入點。“唱出我們的愛——我愛你中國”活動,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策劃,由微博、微信、客戶端聯動推出,系列微視頻播放量近3億次。放開你的歌喉,唱出你的心聲,有網友留言:“為人民日報點贊!音樂響起,全家一起跟唱,自尊、自信、自豪充溢胸中,禁不住熱淚長流。”

  拇指在手機屏游走的距離,或已超過雙腳走動的路程。據統計,我國手機網絡新聞用戶已達6.2億。日益推進的媒體融合,再造了新聞產品策、採、編、發的流程,中央廚房成為人民日報社全媒體新聞生產的大腦和神經中樞。

  在“融”中創造,在“合”中提升。2017年,中央廚房進入常態化運行,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分眾傳播模式日益成熟﹔截至2018年2月14日,中央廚房推出文字、音視頻、圖解、H5等各類融媒體作品2700多件﹔如今,由人民日報援建的雄安新區中央廚房正式運行,為中央與地方黨媒深度融合提供了“雄安范本”……

  融策劃、融採集、融制作、融傳播。目前,中央廚房推動融合報道生產加工機制,進一步向編輯部、國內外分社、社屬媒體等採集源頭延伸,並為各類新聞產品推廣提供了立體通道,形成了黨報傳播的多平台、多渠道、多聲部合唱。

  聚焦標杆性,瞄准現象級。2017年,人民日報社融媒體產品實現井噴,平均每月產生1至2個瀏覽量過億的“網紅”產品,全年累計推出近百個瀏覽量破千萬的“爆款”。

  客戶端H5產品《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上線10天瀏覽量突破10億次﹔人民網與地方聯合制作的理論視頻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開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新方式,全網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晨美麗聊天系列視頻制作40多期,視頻總播放量超1億次……火爆的數字,充分體現了傳播領域融合發展帶來的“核聚變”效應。

  面向海外,主動“喂料”。人民日報針對國際主流媒體,登門征集信息需求,實施訂單生產,定向個性推送。去年外媒定制推送稿件,在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420多家媒體落地1.2萬余次,借台唱戲、借筒發聲,在國際輿論場有力有效放大了中國聲音。

  內容為王,技術為要。技術創新,正成為報社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人民日報將無人機、視頻直播、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技術運用到融合生產,創新呈現方式,豐富受眾體驗。2016年,人民日報發布我國首個媒體融合雲服務平台——中國媒體融合雲﹔去年兩會,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融”進駐中央廚房,助力新聞生產的智能化服務。

  隊伍升級

  “全媒型”人才多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兩年來,人民日報強化全媒型人才培養,創新機制體制,用好激勵杠杆,涌現出越來越多“雙槍將”“兩棲人”“多面手”,全媒型記者抓起筆來能寫、對著鏡頭能講、拿起話筒能說、舉起手機能拍。】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核心優勢是人才優勢。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怎麼傳遞才更有感染力?人民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一本政經”做出有益嘗試。去年4月,“致敬五一”系列視頻火了,被174家媒體轉載,在人民日報客戶端與微博、秒拍等媒體播放次數迅速接近千萬。工作室抓緊將視頻腳本改寫成文字稿件,與視頻二維碼一齊“倒灌”版面,取得了“1+1>2”的傳播效果。

  工作室牽頭人姜潔說,當好一名全媒型記者,一定要突出融意識、做足融特色、放大融效應。融媒體工作室就像“大廚培養間”,激勵更多的編輯記者參與實戰、加強協作、提升本領、多出精品。

  跨部門協作,興趣化組合,項目制施工,如今,報社46個融媒體工作室應運而生,一本政經、麻辣財經、半畝方塘、碰碰詞兒等工作室,迅速聚攏大批“粉絲”。35個部門近300名編輯記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釋放激情,競逐夢想,他們組建的工作室涉及時政、國際、文化、教育、社會等多個內容方向,推出的各類產品總點擊量已超2億次。

  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對外傳播任務也從未像今天這樣繁重。黨的十九大前夕,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正式上線,短短幾個月,由21人組成的編輯隊伍已屢創佳績。第一時間編發黨的十九大第一場新聞發布會英文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前夕推出的視頻《跨國婚姻夫婦眼裡的中美關系》上榜微博熱搜第二名,在秒拍播放量超700萬次……

  作為從多年紙媒工作轉型的“移動端新手”,英文客戶端視頻組負責人程維丹說,工作中既要繃緊“政治弦”,又要做到快、准、狠。“本領恐慌”是免不了的,好在有同事們指導、配合,現在已越來越適應新媒體狀態,越來越喜歡這種狀態,越來越享受這種狀態。

  培養人才,機制先行。去年,報社組織了一場媒體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講授直播、視頻、視覺設計、無人機操作、大數據新聞等內容,全社編輯記者踴躍報名,熱情參與。

  “針對問題學,帶著任務練”,培訓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完成了6個高質量的融媒體產品。不少學員興奮地表示,做H5、飛無人機,對我們不再是難事了。

  兩年來,按照融合發展要求,報社加快制定全媒體人力資源開發培訓規劃,抓好外引內聯,搞好技能培訓,推動報紙編輯記者轉型,培養跨界人才。同時,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創新人才發展機制,改革人才評價體系和選人用人機制,建立新的人才發現機制和激勵保障制度。

  新媒體、新傳播,新職責、新使命,新氣象、新作為。

  人民日報社全體員工表示,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和新征程新任務,始終保持奮發進取的朝氣和開拓創新的銳氣,做精產品、拓展陣地、贏得用戶,在互聯網時代勇立潮頭,在新一輪的媒體競爭中贏得主動,以優異成績回報黨和人民的信任和厚愛。

  從“光與電”到“數與網”,即將走過七十載光榮歲月的人民日報,始終與黨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不負黨和人民重托,不辱新時代賦予的使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