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
46

卷首語

人民網公眾號

基礎科技“三疊浪“:高性能計算、雲計算、量子計算
  全球科技趨勢正在深度改變中美實體行業。首先,技術成熟的雲計算已經成為國家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公共基礎設施,其上的APP生態、區塊鏈、工業4.0等行業,創新快速進入普及期、監管期。其次,人工智能從通用芯片向專用芯片加速遷移,國家監管日趨嚴格,並與雲計算、高性能計算、量子計算三個領域快速融合。
  最后,美國很可能在未來兩年領先中國實現“量子霸權”,而量子計算機雖然還面臨運行時間短、成本高、算法少等實際問題,卻會在15年內徹底改變當前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的國家競爭格局、商業模式、技術能力。
                                        阿裡雲研究中心主任--田豐

  編輯制作:人民網研究院  內容提供:阿裡雲研究中心
  本刊僅用於行業交流,非商業用途。編輯或專家觀點獨立,不代表本刊立場。部分所選用內容,未能與作者取得聯系,請聯系本刊:yjy@people.cn

1、雲服務市場收入保持高增速狀態 2021年勢必“四分天下”


雲服務市場收入保持高增速狀態 2021年勢必“四分天下”

  【新聞摘要】雲計算服務正在成為各大科技公司最賺錢、增長最快的業務。根據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谷歌雲計算業務的單季度收入已經達到10億美元,亞馬遜(AWS)同期收入則高達50億美元,與此同時,阿裡雲在連續11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同期營收達35.99億元,同比增長104%。美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指出,全球公有雲市場將進一步整合,到2021年將形成亞馬遜(AWS)、微軟、阿裡雲、谷歌四分天下的格局。(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隨著全球公有雲市場的進一步整合,該領域的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將呈現明顯的聚集效應,行業領導者將擁有資源、能力和成本上的獨特優勢,可以為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更具成本競爭力的優質服務,自身保持健康的盈利水平。更重要的是,受益於強大的業務數據、管理經驗以及知識體系等無形資產,雲計算巨頭在物聯網、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聯通信等技術領域以及新零售、智慧城市、工業4.0等應用領域,形成極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價值與客戶服務能力。

2、關聯日益加深 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系統將很難彼此區分


關聯日益加深 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系統將很難彼此區分

  【新聞摘要】英特爾數據中心集團研究院Al Gara博士認為,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聯將日益加深,傳統高性能計算(如科學仿真)、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將共同成為性能更高、更具可擴展性和高可配置性的新體系機構的“三大支柱”。(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中國高性能計算系統已經在全球高性能計算TOP500排行榜上實現了十連冠,在榜單份額上以顯著優勢大幅超越美國。雖然中國坐擁性能頭把交椅,建設數量和建設規模持續領先,但依舊不是高性能計算強國,因為在前瞻趨勢把握、社會化應用和雲化等領域還有明顯差距。隨著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能關聯的日益加深,新的涵蓋傳統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的體系結構正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夯實基礎、融合發展——通過高性能計算雲化拉動社會化應用、促進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交流合作、扶持橫跨兩大領域的體系結構創新等工作迫在眉睫。

3、量子霸權崛起 谷歌微軟即將公布裡程碑式量子突破


量子霸權崛起 谷歌微軟即將公布裡程碑式量子突破

  【新聞摘要】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在接下來幾周內,谷歌和微軟將分別宣布量子技術的兩項裡程碑式突破:微軟為量子計算帶來了內建的容錯機制,將避免系統產生大量錯誤,改善量子計算系統的整體穩定性﹔谷歌預期將首次展示用量子計算機解決對於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限的問題,即以量子計算機超越最強大的傳統計算機,達到所謂的“量子霸權”( Quantum Supremacy)。(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受限於傳統硅基材料的限制,傳統計算機正走向計算力的天花板,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被認為是人類計算力持續發展的關鍵,未來科技的引擎。微軟、谷歌、IBM等公司都在大規模投入量子計算,並已經獲得了裡程碑式的發展。阿裡雲量子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之江實驗室副主任施堯耘博士就曾預測:2018年量子計算的第一幕高潮就應該是“量子霸權”的實現。打破國外公司設置的障礙(如專利壁壘),獲得中國的“量子優勢”,建立政產學研協同的量子計算發展模式尤為關鍵。作為這一發展模式結出的碩果,阿裡雲在“2017杭州?雲棲大會”上,聯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共同宣布“量子計算雲平台”的上線。

4、深入日本市場 谷歌正在大阪建立新的雲計算服務區域


深入日本市場 谷歌正在大阪建立新的雲計算服務區域

  【新聞摘要】谷歌公司透露,正在日本大阪建立第二個雲計算服務區域(zone),將於2019年開始運營。截至目前,谷歌在亞太地區已經在孟買、新加坡、悉尼、台灣等地擁有雲計算服務區域,而今年晚些時候,香港地區也將對外提供服務。(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全球雲服務市場的競爭已經呈現白熱化,四大雲計算巨頭都在擴張服務地區和服務種類,與此同時,正如香港第四屆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所說:“堅實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是打造智慧城市,幫助企業在數字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雲計算已經成為繼交通和電信以后新一代基礎設施,一個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將和其雲計算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成正比,促進本地區、本國的雲計算產業的發展,優化和完善雲計算產業布局,是確保產業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保障。

5、GPS 被干擾 英國政府警示衛星面臨安全問題


GPS 被干擾 英國政府警示衛星面臨安全問題

  【新聞摘要】英國內閣辦公廳部長奧利弗·道頓(Oliver Dowden)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必須採取措施,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中斷的情況下,增強我們關鍵服務的適應能力,包括在必要時採用潛在的后備系統。此外該報告還指出,過去15年,對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比如GPS)的干擾急劇增加:從軍隊的特定人員到犯罪集團都曾出現,甚至出現了幫助個人躲避追蹤的干擾設備。(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即GNSS,是對北斗系統、GPS、GLONASS、Galileo等以人造衛星作為導航台的星級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統稱,它被廣泛的應用於為全球陸、海、空、天的各類軍民載體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時間信息,除了提供“地圖定位與導航服務”,GNSS提供的精准授時服務(時間戳)也尤為關鍵:在金融行業,GNSS是金融交易審計中精准時間驗証的必要手段。因此,確保GNSS不受攻擊和干擾也與保持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密不可分。

6、歐盟2018年將重點監管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


歐盟2018年將重點監管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

  【新聞摘要】歐洲証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在最近發布的監管工作議程中披露,該機構將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作為2018年重點關注的五個主要領域之一,將重點研究虛擬貨幣、ICO平台以及分布式賬本技術等金融工具。這是歐洲証券及市場管理局首次將加密數字貨幣納入監管議程,也表明監管機構正在對歐洲地區的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發展進行越來越嚴格的審查。(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加密貨幣將面臨更多國家的強制監管。不僅是歐盟的金融監管機構,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也曾向投資者發布警示,將加密貨幣稱之為“極度高風險的投機性投資”,在美國,美聯儲主席耶倫則將數字加密貨幣稱之為“創新性的支付工具”,視為“游離於銀行體系之外,並不屬於美聯儲的監管對象”,從而變相否定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一切數字貨幣的法幣地位。數字加密貨幣的地位和風險問題,並不能掩蓋作為計算機技術新型應用模式的區塊鏈的價值,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房地產確權乃至食品溯源等領域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7、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人造突觸” 終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人造突觸” 終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新聞摘要】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制造了一個由硅鍺制成的人造突觸組成的神經形態芯片,該芯片可以精確控制流過突觸的電流強度,即類似離子在神經元之間的流動,從而以穩定的性能服務於人工神經網絡計算。在隨后進行的模擬仿真過程中,該神經形態芯片對手寫樣本的識別准確率達到了95%。(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該研究成果是邁向用於模式識別和其它深度學習任務的便攜式低功耗神經形態芯片的重要一步。基於這一研究成果所設計的便攜式設備,將可以完成目前隻有大型超級計算機能完成的復雜計算。MIT的這一神經形態芯片即是使用新材料成功模擬了人腦中突觸的形態和功用,讓神經形態芯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性能表現。

8、斯坦福前校長加盟 谷歌AI天平再向芯片傾斜


斯坦福前校長加盟 谷歌AI天平再向芯片傾斜

  【新聞摘要】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斯坦福大學前校長John Hennessy將接替Eric Schmidt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長,作為計算機體系機構宗師,他在硬件方面的背景對谷歌從傳統的互聯網/軟件公司進一步升級,加強其在硬件特別是芯片上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此前,谷歌確定了“AI First”的公司發展戰略,推出自主芯片TPU加速雲上的人工智能應用。(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John Hennessy身上有著多個耀眼的標簽:斯坦福前校長、硅谷教父、計算機體系結構宗師、芯片公司MIPS創始人等等,但這些標簽都離不開“芯片”二字。早在20年前他就曾指出,通用處理器的瓶頸會限制IT行業乃至社會進步的發展,“面向應用定向優化”的芯片架構將是突破摩爾定律的關鍵。放眼今日,鑒於“雲計算+人工智能”的創新模式在產業優化、轉型、重組的進程中關鍵作用,設計和應用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不僅是雲計算巨頭所關心的話題,更是國家科技實力的“角力場”。

9、美國提出“人工智能未來法案”


美國提出“人工智能未來法案”

  【新聞摘要】近日,美國國會提出“人工智能未來法案(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of 2017)”,該法案如經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將成為美國針對人工智能的第一個聯邦法案。該法案旨在要求美國商務部設計聯邦人工智能發展與應用咨詢委員會,闡明了(從國家層面)發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並要求新委員會成立后540天內即向商務部和國會提交人工智能相關事項的研究報告、出台人工智能相關立法和行政措施的有效建議。(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需要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確保人工智能技術被用於造福社會而不是對勞動力市場、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產生負面影響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美國提出“人工智能未來法案”,不僅是要重申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迫切性,更是要讓技術處於“有法可依”的有效控制之下,要“以科學的思路發展,用審慎的態度監管”。

10、中國App市場全球第一 消費者耗時最長


中國App市場全球第一 消費者耗時最長

  【新聞摘要】手機應用(App)市場數據分析平台AppAnnie近日報告稱,中國的App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世界大多數市場,無論從消費支出、使用的App數量還是花在App上的時間來看都是如此。過去兩年來,中國消費者通過Google Play、蘋果應用商店和其他第三方安卓應用商店的支出激增270%,在去年達到約3300萬美元。這相當於2017年此類全球消費支出的38%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的游戲市場非常龐大,但中國App用戶正將其90%以上的時間用於非游戲類App。(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APP成為消費升級和數字經濟的助推器。38%的全球佔比是數字經濟時代中國所具備的人口紅利和工程師紅利的有力証明。過去,中國繁榮的App市場拉動了中國雲計算前半場的高速發展﹔現在,它正在成為信息消費的關鍵載體。值得注意的是,中國App用戶正將其90%以上的時間用於非游戲類App,這表明APP消費正在成為社會文化現象,將為工業互聯網App、智慧城市App、智慧農業App等新App領域的繁榮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