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傳統文字記者如何出鏡講故事

黃躍奎
2018年04月02日09:46 |
小字號
原標題:傳統文字記者如何出鏡講故事

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短視頻大放異彩。人民網《兩會夜歸人》欄目凸顯角度的新穎,請兩會現場歸來的記者、編輯用質朴的語言評點兩會新聞熱點、講述新聞人的兩會故事。這些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出鏡表現可圈可點。我們不由得要問,他們是如何既能“寫”好無聲的新聞,又能“講”好有聲的故事呢?讓我們一同探探究竟。

目前,短視頻在移動互聯網格局之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隨著網速的提升和流量資費的降低,已基本完成對手機網民的覆蓋。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短視頻更是大放異彩。人民網在兩會期間推出多個短視頻欄目,其中的《兩會夜歸人》欄目角度新穎、別具一格。

欄目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請兩會現場歸來的記者、編輯用質朴的語言評點兩會新聞熱點、講述新聞人的兩會故事、抒發媒體工作者的時代情懷,成為一款立起來、動起來、活起來的編輯記者手記,綜合點擊量超2000萬。在21期節目中,應邀前來講故事的嘉賓大部分出自傳統的文字記者、編輯,比如俠客島“島叔”、分社記者、版面編輯等等。

這些傳統文字記者在出鏡后的表現可圈可點,盡管從專業角度看或許不那麼完美,但對於常年致力於文字表達的採編人員來說,出鏡講述可以說是自我的一個突破,是傳統文字記者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探索與變革,值得肯定。那麼,傳統的文字記者如何既能“寫”好無聲的新聞,又能“講”好有聲的故事呢?

認清優勢補短板

傳統的文字記者有著較高的新聞素養和文化素養,在知識積累、採訪寫作、政治把關和信息辨別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一般的電視欄目主持人等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鏡頭前的表達能力較弱。這種鏡頭前的表達包括語言表達和非語言表達兩方面。前者包括氣息調控、停連、重音、節奏、語氣等,后者主要包括形象設計、手勢語言和肢體語言等。傳統文字記者要想在融媒體時代發力,這是個繞不過的坎,但也無須焦慮,讓我們一探究竟,找找“秘法”......

氣息調控是關鍵

這是文字記者在以往工作中從不需要考慮的,是個“新鮮事物”但並非神秘事物。根據節目定位、文本內容、環境特點以及記者的角色定位等來採取不同的氣息控制方式是出境記者必須掌握的本領。比如《兩會夜歸人》,是以“講述”為主的欄目,是短視頻版的編輯記者手記,有點“自言自語”范,氣息控制就可以以“輕鬆”“自然”為主基調,再根據文本做些變化就可以了,不用“一本正經”“拿腔拿調”,更像是一種考量、修改之后的白話發音,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即可。千萬不能為了追求專業主持人那種聲音的渾厚和低沉而變聲,即使細微的調控也一定是在自然聲區內的控制氣息,除非你是在欄目中作某種程度的表演。

氣息調控可以說是個比較專業的活兒,沒有專業的指導和長時間的訓練,很難達到“引人入勝”的水平,但是傳統的文字記者如果要經常出鏡講故事、主持節目,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受眾並不會因為你來自傳統的文字記者崗位就放下愈來愈挑剔的眼光。比如傳統媒體目前打造的各類音頻產品,大都視角細膩、新穎、獨特,描述生動、到位、感人,這都是傳統文字記者之長,但在音頻節目的比拼中,這個“長”未必有那麼明顯,符合聲音傳播特點的文本策劃、具有一定個性魅力的音質表達或許更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凱叔”配音的專業范兒、“鞠萍姐姐”甜美的新年祝福、“國民硬漢”借用語速來揭露資本的苛刻,還有著名作家李敖突然聲調升高,強調自己的觀點....最后還有驚喜:“娘娘”出場,“很大”“一兩塊錢”的那個重音、強弱,是不是感受到了當年作為孩子的孫儷對氣球的認知?

重視語速、聲調、節奏、裝扮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字記者轉型融記者,就要以新時代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文字創作之長而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在眾多融媒體產品競爭中脫穎而出。

各位客官是不是頭大了?“我只是偶爾出鏡哎~”“我是作為被採訪對象出鏡的好不好,不要按專業播音、主持的標准來要求我好吧?”嗯.....這種情況嘛,也有辦法,簡單實用的有四種:

——語速 根據講述內容、描述場景以及現場觀眾的狀態,在語速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可以收到明顯效果。看到觀眾都有點“蔫”,那就加快,如果覺得這是表達的重點,那就要緩慢且清晰。當然,語速適中是主要部分,語速的調整需要經驗的積累才能達到靈活掌握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錄播節目的時候,心中也要有觀眾,眼中也要“看”到觀眾,要根據節目的主體受眾特點來調整語速,這樣才能讓節目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

——聲調 相對標准的普通話是基礎。雖然不要求每個記者的普通話都要流利而清晰,但沒有這個基礎,是很難談到聲調的控制。這裡面有氣息調控的因素,但我們不用刻意去管,在遇到詩詞時有適度的“抑揚頓挫”,根據情緒或高昂或低沉,根據現場環境時而激如萬馬奔騰,時而緩似小橋流水。目的是緩解聽覺疲勞,體現獨特的語音風格和魅力。其中的度如何把握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掌握。

——節奏 語言的節奏很神奇,它能打破沉悶、枯燥和乏味,通過語言的快慢、強弱、斷續的抑揚、剛柔的有機結合來吸引受眾。其中的關鍵是要符合情景,不能突兀,將長短停頓、輕重緩急融入情景感受中,讓受眾感受到節奏的韻律美,帶來“沉醉其中”“意猶未盡”的體驗。

——裝扮 “人靠衣服馬靠鞍”這句俗話用在這裡一點也不俗,它透著人生哲理的滄桑,是一種入世智慧。做節目亦是如此。我是一個傳統文字記者,但我更是一名融媒體時代的融記者,出鏡怎麼也要有專業的亮相:專業的形象設計、專業的欄目道具、專業的節目流程....每個環節都透著一股專業勁兒。

補充一句:還有到位的手勢語言、肢體語言。

結語

出鏡講故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錄播可以反復演練,是傳統文字記者轉型融記者的試練場,建議計劃出鏡做直播的記者們都先做一名“夜歸人”,之后可以嘗試事件性新聞的直播,再之后介入話題性新聞的直播或錄播。在這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加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應對突發能力,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努力打造短視頻類的一哥、直播界的一姐。加油!  (“研究事兒” 微信公號)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