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匯報:人臉識別有待進一步規范

扶 青
2018年07月20日08:39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臉識別有待進一步規范

用指紋解鎖手機、登錄賬號、付錢買單,已經是不少人習以為常的動作。這常常使人憧憬,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能否像按指紋一樣熟練地“刷臉”呢?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率先邁出了這一步,宣布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証,推廣基於互聯網的生物特征識別認証等服務渠道。此前,已有廣東、廣西、浙江、山東等地開始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社保認証。

作為開始最早、發展最快的人工智能技術之一,人臉識別技術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已經起步,並取得了許多突破。最初,人臉識別靠的是識別面部關鍵點,被形象地概括成“大圓(面部)+小圓(瞳孔)+三角(鼻子)+橢圓(嘴)”模式。而發展到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在人臉上捕捉到3萬多個特征點,可以適應諸如光線變化、實時移動的受限場景,其中,最優的系統識別率在樣本數字比較大的情況下可以達到99.84%的准確率,錯誤驗証率也控制在0.16%,大大超過了人類的識別程度。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廣泛應用,刷臉支付、刷臉門禁、刷臉解鎖、刷臉取款、刷臉入住等,在所有需要身份驗証和身份識別的場合,人臉識別技術都能發揮出極大的想象力,它識別過程友好、快捷隱蔽,被普遍認為有可能取代鑰匙、銀行卡甚至身份証等。

在許多金融和辦公領域,人臉識別已經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價值。比如銀行業將之融入了辦公系統,實現了工作人員辦公登錄時身份核驗﹔在公積金、稅務等管理部門,一些需要在櫃台辦理的業務,可以通過刷臉在終端系統上完成。這些方式之所以得到人們的認可,是因為切實解決了人們的痛點。長久以來,諸如護照、通行証、社保業務、行駛証駕駛証等許多業務都需要本人親自辦理,在個別時候還要回戶籍地、指定單位辦理,這裡面自然有信息庫沒有充分打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對個人信息安全的考慮。拿社保這件事來說,的確存在身份証造假的現象,導致社保卡、銀行卡被盜領和盜刷,但也要看到,許多退休人員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有的還長年臥病在床,到社保部門奔波一趟非常艱難。如果只是為了証明“我就是我”,目前的人臉識別+公安驗証技術,已經能確保信息的准確性和安全性。可以說,在百姓需求和技術進步的雙重作用下,取消統一“年審”,“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真正體現了民生溫度。

人臉識別技術可以適用的場景還有很多,這固然令人歡欣鼓舞,但也必須注意到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去年央視“3·15”晚會上,主持人在現場通過一名觀眾晒在微博上的自拍照,成功通過了某手機應用的安全驗証,引發了大眾對人臉識別的擔憂。人臉和其他生物特征數據之間的一個巨大區別是,它們可以遠距離起作用,這意味著我們在網上自拍或在街上走路時,都有可能不自覺交出了自己的個人信息,而且不知道它們會不會被濫用。可以說,隨著攝像頭越來越普及,我們將真正進入“弱隱私”時代。這要求相關企業必須擔負起社會責任,進一步規范行業標准,使用“脫敏”等技術手段,自覺維護所採集、儲存的公民隱私數據安全。政府也應該有所作為,通過建立准入制度、評估制度等手段,盡快設定人臉識別技術的各類標准和公民隱私的保護標准,從而推動人臉識別技術規范性地進入各行各業。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