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話媒縱論】新媒體時代,應該如何做好深度報道?

2018年07月21日09:55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話媒縱論】新媒體時代,應該如何做好深度報道?

96525

  近日,由南風窗傳媒智庫舉辦的“深度報道與媒體輿論引導力”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邀請了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的多名學者,以及人民日報、新京報、澎湃新聞等新聞單位的業界人士。在這場研討會中,專家、學者提出了哪些觀點?煮酒話媒帶您一探究竟。

  新媒體時代更需要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生存的重要法寶,也是媒體融合轉型的標配之一。新媒體時代,10%的人生產優質內容給90%的人看的規律並沒有被改變,專業生產、優質內容的價值仍然存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昕談道。

  深度報道,是指系統地反映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其本質和意義,甚至預判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報道方式。相較於普通報道,深度報道更側重回答新聞要素的“為什麼”和“怎麼辦”,主要包括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等報道類型。

1532049352

  我們現在所講的深度報道,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多家中央級媒體著眼於社會問題,發表了一系列引起轟動的深度報道,見証了時代發展,推進了社會進步。

  近些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深度報道的數量和質量式微。一方面,多家報紙先后縮減深度報道內容﹔另一方面,一些深度報道也先后出現了缺乏核心信源、“事實不夠用”的現象。

  “在江歌案裡,真正去報道日本法律體系、案件審查和現場情況等事實的媒體少之又少。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網絡媒體全是討論‘保姆該不該殺’,隻有少數專業媒體討論小區裡的消防設施是否擺放到位,消防機構是否能及時趕到現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談道。

  新京報評論部主編於德清也認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還是事實稀缺的問題。在自媒體時代,很多流量大號是評論號。輿論場基本停留在‘全民互撕’的狀態。”

  可以看出,為讀者提供事實,增強讀者判斷力,是深度報道價值所在。但深度報道的價值不止於提供事實。

  羅昕認為,深度報道的價值體現需要置於當前輿論生態中來加以理解。當前輿論生態主要表現在四個情境,一是傳播主體上的話語權競爭﹔二是傳播內容上的“紅灰黑”較量﹔三是傳播心態上的情緒化傳染﹔四是傳播渠道上的社會化動員。基於當前輿論生態的四個情境,深度報道在價值體現上應扮演好四種角色,即話語引領者、內容建設者、心態調控者、社群組織者。

  深度報道創新之路何在?

  有意思的是,在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式微的同時,一些自媒體開始嘗試深度報道。今年年初,一篇名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自媒體文章,在網絡上火速傳播開來。“整個故事像跌宕起伏的影視劇,一開始就有強烈悲情和自嘲情緒在裡面。它點燃了一個熱點。這篇文章出來之后,大量的醫療機構開始抓住這個機會普及流感知識,促進了一場知識傳播。”張志安這樣評價。

1532049399(1)

  張志安還認為,自媒體的敘述手法與傳統媒體有所不同。傳統媒體使用第三人稱,自媒體則使用第一人稱,因而自媒體的敘述手法具有很強烈的帶入感。同時,他提出:“如果借鑒自媒體的敘述方式,傳統媒體應當如何做?要不要改變敘事視角?還是改變事實真實的標准?亦或是改變敘事方式?”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竇豐昌認為,面對自媒體敘述潮流,專業媒體仍應堅守底線。但他承認,新媒體時代,專業媒體的某些寫作方式,的確拉大了媒體與受眾的距離。他建議,專業媒體可以嘗試在表現手法上從平鋪型報道轉向唯美型報道。

  深度報道能否發展為全媒體報道,也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竇豐昌建議,媒體可以強化視頻生產能力,嘗試從文圖型報道轉向全媒體報道。

  據於德清介紹,新京報正在嘗試視頻與文字的融合報道。去年,新京報在融合報道中嘗到了甜頭。據《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新京報》調查組2017年刊發調查報道56篇,同步配發調查視頻66條,總點擊量超過2億。

  當然,無論是敘事方法的改變,還是全媒體報道的嘗試,各媒體仍要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來確定。(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煮酒話媒工作室 夏康健)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