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紙媒:抓住深度內核贏得未來

焦佔偉
2018年08月28日13:2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紙媒:抓住深度內核贏得未來

  深度及特色鮮明的內容是紙媒贏得讀者的關鍵。 資料圖片

  “現在誰還會看報紙?”這是紙媒從業人員經常會遇到的提問。特別是當聽到國內又有報刊宣布休刊、停刊的消息時,這種質疑和焦慮會不斷在同業間擴散。這些紙媒的倒下,業內外多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於是,業界對紙媒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紙媒已近黃昏”“紙媒將死”﹔另一種觀點認為,以“深刻”著稱的紙媒具有后發優勢,在全媒體時代仍擁有美好未來。

  筆者認為,一些紙媒的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創新、缺乏內容、缺乏思想才是最致命的。即使是新媒體,如果充滿假大空或一味嘩眾取寵,也難以走遠,反而比紙媒更“短命”。因此,無論是紙媒還是網媒,內容的生產者永遠不會凋零,誰擁有“創新、內容、思想”的內核,誰就會擁有未來。

  紙媒不會說再見

  其實,早在10年前業界就有預言,10年后的新聞業將會由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張網融合成一張網,甚至預言,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將整體發生顛覆性改變,80%以上的報刊將可能消亡,剩下的少數報刊也大都變成了其自身主辦的一家專業網站的一部分,讀報成為一種奢侈和懷舊。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10年前的預言,報紙整體並沒有遭遇“壽終正寢”的命運,就拿休刊、停刊的國內幾家報紙來說,也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而大部分報紙在求新求變中都得以生存、發展,一些報紙的發行量不降反升的態勢,就充分說明以內容為王的媒體不會倒下。

  在經歷了網媒的“眼花繚亂”后,受眾更需要一個具有權威性、公信力和善於講故事的“優秀把關人”。而“白紙黑字”的紙媒具有內容優勢,擁有原創的內容資源、成熟的新聞採集機構,有一大批職業化的新聞人,以及豐富的採訪和編輯經驗等,其公信力已得到長期驗証,這些都是網媒無法比擬的。因此,與時俱進的紙媒不會被網媒取代,隻會在與網媒的融合中更凸顯自己的優勢。

  深讀需要深耕

  在互聯網之前,紙媒與廣播、電視可以說是優勢互補、各有千秋,形成了“報紙上有文、廣播裡有聲、電視裡有影”的傳媒生態,滿足了受眾的不同需求。而在網絡時代,數字媒體不僅三者兼備,而且傳播、刷新速度以秒為單位,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人人都可以無縫鏈接。

  以前報人總是希望在有限的版面做出無限的文章,但在網絡時代,這一切都不復存在,因為給予報紙再多的版面,也難以企及互聯網的容量和快捷。而且在數字媒體面前,紙媒不能再寄希望以“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思維定式佔領市場,因為凡是我們能想到的新聞,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更不用說即時性新聞。

  這並不是說紙媒就無所作為,相反,在紛繁龐雜的信息中,受眾更想深入了解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國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規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的權威解讀及剖析,由於紙媒具有天生強大的專業採編隊伍和專業水准,恰恰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引導人們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斷分析。這就要求紙媒必須學會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問題,重新定義“厚報”,所謂的“厚”不再是原來的報紙擁有多少版面,而是報紙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因此,紙媒必須以“人有我深”制勝,要摒棄浮躁、深耕細作。

  做有思想的報紙

  在一個多媒體競爭的時代,對於受眾而言,迅速獲取信息,首選互聯網,而深刻了解新聞的本質和內涵,就必須閱讀報紙等傳統媒體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的報紙不僅僅是新聞紙、信息紙,更應該是思想紙、觀點紙。有人說,未來的報紙主要是辦給有思想的人看的,有思想的人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因此,以深刻著稱的報紙未來仍將是主流媒體。而時評則是體現一張報紙思想性的重要構成,時評的水平是報紙思想水平的最直接體現,地位尤其重要。重視並做好時評是一家報紙成熟的標志,這不僅僅因為“言論是報紙的旗幟”,更因為這是多元化傳播格局中提高報紙競爭力的利器和法寶。

  與報紙評論不同,由於網絡評論的“草根”精神,使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評論者,但其“低門檻”和開放性,又使得公眾在獲得話語權的同時也在濫用話語權。在網絡上,清晰而理智的聲音,往往被發泄、攻擊、偏見、愚昧甚至別有用心的驚人之語所淹沒。

  就報紙時評而言,權威性和可信賴性是其生命所在、責任所在。報紙時評站在理性和公平正義的制高點上,用相關法律法規和主流民意的基本價值要求,評判優劣,區分良莠,辨別正誤,揭示美丑,引導人們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本質,透過層層迷霧見真知,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將看問題的立場、方法、觀點逐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受眾之中。

  在這些過程中,“深刻”就像一張報紙的內核,“思想”就像一張報紙的靈魂,二者構成了報紙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報紙與數字媒體的搏殺,拼的不是速度和容量,而是深度與高度。因此,報紙向縱深挺進,必須有一支專業、全能的特稿隊伍和時評隊伍做支撐。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