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從滴滴事件看熱點報道 獨家觀點已經成為稀缺品

李雪昆
2018年09月04日13:1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滴滴事件看熱點報道

得益於網絡的便利,近期,一起接著一起的熱點新聞事件,吸引著公眾的眼球,更攪動著社會輿論。在這些事件中,“溫州滴滴事件”至今熱度不減。

“從8月24日樂清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奸並殺害女乘客起,關於滴滴順風車乃至滴滴公司的批判與加強監管的訴求一直不絕於耳,在這些報道和評論中,由於各種原因,雖然也有不少觸及問題的實質,但也有一些報道出現了情緒化的傾向。梳理並反思這類報道的問題,或許能夠對媒體新聞報道的操作方式和職業倫理有所啟發。”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宣海林說道。

採訪中,宣海林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溫州滴滴事件”后的媒體報道中可以集中看出當前媒體新聞報道依然有待完善。

一方面,欠缺深度的調查報道。宣海林表示,這是一個所謂人人皆可成為“記者”與“評論員”的眾聲喧嘩的時代,卻又是一個信息過剩、真相匱乏、讓人不知所措的時代。就像之前類似熱點事件發生過后一樣,網上各類信息鋪天蓋地,針對滴滴公司的聲討與批判填滿各類媒體,但就全國媒體而言,真正看到的及時跟進的深度調查並不多,這或許與媒體調查記者的減少不無關系。

另一方面,“就各家媒體的報道模式與內容而言,大多集中在對滴滴公司疏於日常管理、缺乏社會責任感、資本的勢利性等方面,相對新穎且更具建設性的意見不多。這也再次印証了,在快餐式新聞盛行的時代,經過深度調查和整理后的獨家觀點已經成為稀缺品。”宣海林說道。

“溫州滴滴事件”中滴滴公司的責任不可推卸,但是,事件背后有沒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管理體制的原因,在保証安全性的基礎上有沒有提供便捷出行的更好方式,資本瘋狂逐利背后有沒有監管缺失的責任等,都與此次事件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在宣海林看來,一些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內容的情緒化傾向需要特別警惕。

“在發表意見和評論如此便捷的情況下,搜集整理並發表情緒性的報道非常便利,也極為容易受到網絡情緒的影響甚至是裹挾。”宣海林認為,在此刻,媒體責任至關重要,新聞報道應該摒棄情緒化、模式化,堅守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等基本原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