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學期刊:發展邊界不斷拓展

2018年09月11日13:5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學期刊:發展邊界不斷拓展

如今,在地鐵、公交車上可能已經很少有人拿著一本期刊在閱讀了,但他們卻有可能是在瀏覽期刊的電子版或者期刊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甚至有可能已在刊物的新媒體平台上投了稿、留了言,或者和其他的讀者一起在和編輯、作者互動交流。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大部分文學期刊均已開通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很多知名文學期刊已建立起全面的數字化閱讀體系。越來越多的文學期刊不再滿足於訂數的回升,而是在深化媒體融合的同時,多角度探索期刊發展方向,勇於嘗試,同時不忘堅持傳統、堅持品質。

擁抱互聯網 融合新媒體

“我們出版社的天貓店反映,購買《花城》雜志偏遠地區的讀者比較多。”《花城》主編朱燕玲在今年5月的一次座談會上這樣說道。在《花城》看來,新媒體不是《花城》的競爭對手,而是《花城》推廣自身的助手。“以前我們隻能依靠郵局,恰恰是有了新媒體以后,我們有了自己的自媒體、網店以及出版社的天貓店,反而發行量有所增加。”

“《當代》擁有全面的數字化閱讀體系,幾乎所有知名閱讀網站上都可以找到《當代》數字版。我們在新媒體的運營上也做了很多嘗試。”《當代》主編孔令燕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期刊的數字化為閱讀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隨之帶來一批新閱讀群體的加入。新媒體時代,文學期刊已從單一的紙媒升級為立體化多層次的“文學平台”,被重新賦能,潛力巨大。“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當代》的微信公眾號成為我們文學拉力賽讀者投票的主要渠道,同時,在每期新刊面世時同步開啟線上評刊活動,雜志即時了解讀者的反饋,實現新媒體與紙刊閱讀的良性互補互動。”孔令燕說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文學》的公眾號以增加實地圖片等方式精心編排,及時推送了《人民文學》欄目《新時代紀事》中刊發的作家歐陽黔森的《報得三春暉》,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

如今,在這些文學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上,創作談、寫作課、征文等各種新鮮體驗和互動層出不窮,依靠這些延伸內容,期刊既聚攏了人氣,又推廣了品牌,更保持了一種活力。

“《收獲》的微信公眾號大概有20萬粉絲。我們發現,不少讀者的評論非常有見地、有深度,對編輯也是一種啟發。”《收獲》主編程永新認為,這些評論和理論批評一樣,對期刊的發展都很重要。《收獲》在官網上開通的投稿渠道,不是一個簡單的郵箱,而是重新整合了作者、編輯和讀者三者溝通方式的平台。“我們利用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平台上對包括投稿、選用等環節嚴格把關,同時保証每篇稿件必有回復,這也是《收獲》對作者、對稿件負責的傳統。”程永新說,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平台上文學的邊界將會被不斷地擴展。

嘗試多元化 開發新領域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文學期刊在核心精神不變的基礎上,嘗試發揮期刊之所長,在欄目的設立,作者群的關注,影視文學衍生以及期刊走出去等方面都有所作為,且形式開放多樣。

發現和尋找新生文學力量是文學期刊的共識,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未來發展的方向。剛出版不久的《收獲》第四期推出了2018年“青年作家小說專輯”,9位年輕作家集體登上在中國文壇上極具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8歲,一半為“90后”,是成長中的中國文學新鮮力量。

2017年起,《花城》雜志推出《花城關注》欄目,集《花城》品牌欄目的年輕態和實驗性為一體,尋找中國當代文學中更具年輕特質和創意態度的寫作文本和群體。雖然開欄時間並不長,但在朱燕玲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花城關注》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年齡之新,還是文學之新,從更宏觀的角度來關注新表達和新形式。”

《人民文學》先后推出《新浪潮》《青年小說展》《90后》等欄目,同樣側重對年輕作家的挖掘和推薦。《當代》不僅在雜志上為這些作家提供發表空間,更是在微信公眾號中設立新欄目《新關注》,為年輕作者提供展示平台。

內容為王的時代,文學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作用於多個領域。越來越多的文學期刊憑借掌握大量作家、作品的資源優勢,開始嘗試與影視、文創公司的跨界合作,開辟期刊通往劇本工廠之路。《收獲》就正在與相關數據分析公司合作,將其大量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題材作為數據處理對象,分析研判得出影視領域需要的素材,多角度參與打造原創IP,有效拓展了期刊的產業鏈。

在推動中外文學交流,推進中國文學期刊走出去方面,一些文學期刊表現搶眼。9月4日《十月》的微信公眾號剛剛推送了題目為《格非:布拉格無目的》的文章,講述了著名作家格非在剛剛過去的8月旅居《十月》在布拉格的作家小屋的種種片段。作為《十月》品牌在海內外的推廣地,布拉格也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見証改革開放 堅守核心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之際,9月10日面世的2018年第5期《十月》刊載文章《十月: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文學縮影》,同時,今年也是《十月》創刊40周年。回望歷史不難發現,很多在當今文壇久負盛名的文學期刊,其辦刊之路都與改革開放這40年息息相關。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與社會變遷,會直接體現在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作品中。而改革開放40年中,大部分重要作品都發表在這些文學刊物上,影響了幾代讀者。當我們仔細梳理這些刊物發表過的優秀作品時會發現,當每個時期的經典作品串聯起來就是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同時也是用文學記錄的改革開放歷程。這些文學期刊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這一宏偉歷程的見証者。

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文學期刊,如今已回歸文學本來的常態。作為文學期刊的辦刊人,既會因扶持政策而歡欣鼓舞,也有對文學現狀的冷靜思索,心中不僅有“變則通,通則久”的決心,有堅持選好作品,不斷打磨的耐心,更有堅守核心價值的拳拳赤子之心。堅守不是保守,突破也不是否定傳統。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能夠獲得讀者廣泛認同的刊物無疑都是幾代編輯共同打造的結果,真正有品質的內容不會消失,堅持生產優質文學作品的期刊不會消失。(見習記者 韓萌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