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捅破最后一層"紙" 轉戰新媒體主戰場

2018年09月18日07:0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捅破最后一層“紙” 轉戰新媒體主戰場

  在重大新聞發生的時刻,總有中國青年報社記者的身影,如今,他們用全媒體報道的方式記錄著這個時代。(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攝)

  8月29日晚,中國青年報社採編群裡發布了一項“挑戰”:正在策劃的一組關於浦東新區報道,要主打新媒體,發力移動端。

  28歲的浦東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創下諸多第一,它的成長過程充滿了“敢闖”“敢試”的印記。作為一家面向青年的主流媒體,如何向年輕的讀者講述“90后”浦東的故事?67歲的《中國青年報》決定“大膽嘗試一把”,放下新聞紙,主打移動端,用全新的表達方式讓讀者與浦東相遇。

  兩個星期后,前后方報道團隊在報社全媒體平台推出短視頻、H5、VR等11個新媒體融合產品,《遇見浦東》《浦東20點》等報道因其年輕的表達方式被年輕讀者點贊。

  這標志著這家3年前宣告“脫紙化生存”的傳統媒體,已初步進入“實踐時”。 中國青年報社總編輯張坤在其微信公眾號裡寫道,捅破最后一層“紙”的時候到了!

  青年在哪裡,主陣地就在哪裡

  浦東全媒體報道並不是中國青年報社“移動優先甚至‘唯一’”的第一次試水。

  2017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首次嘗試通過微信公眾號向青年用戶發出邀請,以“強國體”接龍的方式,眾籌2018年新年獻詞,把舞台交給青年。

  “我是中國青年報,一家‘改革再出發’的媒體。我希望與每一位青年近一些,再近一些。推動這片苦難輝煌的土地實現更多夢想,服務中華朝氣蓬勃的青年獲得更強力量。強國一代有我在!”

  短短3天,潮涌而來的留言刷屏。《新時代 我的舞台我的國》成為眾多年輕人通過微信集體完成的一次表達,一字一句背后,是一張張青春、生動的面龐。

  今年4月27日,中青報67歲生日當天,頭版的評論這樣寫道,《中國青年報》的報道方式雖然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但依然有著不變的堅守:“紙”變了,有公信力的“報”沒有變!“形”變了,文化傳承的“神”沒有變!“場”變了,服務青年的“人”沒有變!

  一個來自江蘇的校園媒體的大學生,在網上送出祝福:《中國青年報》依然在各種網絡和移動平台,陪伴、影響著我們成長!

  這名大學生是中青報牽頭發起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骨干。校媒聯盟聚集了全國幾千家校園媒體,與KAB創業教育推廣辦公室成為直接觸達並影響幾千萬大學生群體的兩大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他們背后,更是龐大的青少年社群和用戶。

  今年五四青年節當天,北京南站出發的G7次“復興號”列車,滿載著近300名“00后”駛向上海。這是中國青年報社為“00后”舉辦的成人禮。在近6小時的高鐵直播中,全國網友在互聯網另一端用手機為青春點贊,這場直播及相關視頻播放總量超過1500萬。

  同一天,“強國一代有我在”主題歌及MV在列車開動之際同步發布。這首歌由中國青年報社聯合頭部音樂平台向社會征集而來,並邀請張藝興、周冬雨、張一山等受青少年喜愛的正能量明星演唱。一位青年用戶在朋友圈裡轉發時寫下這樣的話:“想不到,《中國青年報》這麼潮!”據不完全統計,“強國一代有我在”MV播放量超過2.5億。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以青少年和中年群體為主,10∼39歲群體佔總體網民的70.8%。98.3%的人用手機上網。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顯示,72%的青少年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

  如今,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新興媒體獲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將互聯網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他們活躍在各類新媒體平台。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生成與引導的主戰場,廣大青年的主要聚集地。

  作為一家以“推動社會進步 服務青年成長”為己任的媒體,中國青年報與時俱進,創新表達,全媒體、立體化,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青年聚集的平台載體,進行影響廣泛、有實效的青年思想政治引領。

  今年4月,人民網等發布《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中國青年報》位列全國報紙類榜單的第六名。9月6日,由中央網信辦指導的2018年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發布了《中央主要新聞網站綜合傳播力榜》,《中國青年報》的官網中青在線位居第六。人民網發布的《2018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力位居全國黨報第三,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的文章平均閱讀量也在全國黨報中排第三位。目前,《中國青年報》移動端直接用戶突破2000萬,諸多移動精品的瀏覽量過千萬。

  這場全媒體融合轉型探索自2014年啟動,從“報網互動”到“報網融合”、“24小時中青報在線”到“24小時中青報隨手看”。2017年,《中國青年報》特色的中央廚房——“融媒小廚”開張,成為報社全媒體內容制作、分發傳播、整合運營的機制平台。

  這家正在加速轉型的媒體堅信,青年在哪裡,新媒體的主戰場就要設到哪裡﹔青年想什麼,新媒體的觀察、呈現、引領就要跟到哪裡﹔青年要什麼,新媒體的主責主業就要服務到哪裡。

  紙媒記者沖向移動“新戰場”

  “融媒小廚”雖小,卻“五臟俱全”,“‘融媒小廚’可以烹大餐,‘融媒小廚’大情懷”是編輯記者的共識。

  每天,8塊LED大屏同時啟動,中青在線網站、《中國青年報》微博、全國各地直播畫面、稿件傳播情況實時可見。值班團隊針對前方記者發現的新鮮“菜品”及時編輯處理。值班社領導坐鎮指揮,決定如何“料理”,運營部門再將一道道“佳肴”分發傳播。從“食材”選取到“擺盤”上桌,環環相扣。

  曾經隻負責為報紙供稿的記者紛紛沖向“移動新戰場”,這讓全媒體協調中心副主任崔麗感觸頗深。在她看來,“全媒體”操作是記者的標配,“一魚多吃”成為報社融媒體傳播的特色。

  對於採寫的作品,記者先網后報的意識越來越強,回傳的短視頻越來越多,H5、VR成為內容生產的主角。作為新聞戰線上的“老兵”,崔麗也在融合轉型氛圍的影響下,與年輕同事玩起了精品再造,將見報稿件轉化為適合移動端傳播的產品,視頻和H5成全媒體報道標配。報紙傳統採編部門轉型為全媒體採編部門,創造了諸多有影響力、傳播力和鮮明青年特色的精品。

  “融媒小廚”採用“部門主導,三端融合”的內容生產制作模式,每個專業部門都生產全媒體內容,並負責各平台、頻道內容的編輯發布,通過全媒體協調機制,形成一個全媒體報道的有機整體,基本實現“信息共享、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元生成”。

  《中國青年報》國際部記者陳婧,原本只是一名文字記者。而現在,她的面孔經常出現在直播鏡頭中。在同事眼裡,不管是中美關系、英國脫歐,還是兩會報道、G20峰會,面對鏡頭,她總能滔滔不絕,“幾十分鐘沒問題”。

  “一個人的背后是一支隊伍”。在陳婧看來,后方全媒體協調中心、直播組、視頻部的同事把控著直播系統和碎片化視頻剪輯傳播工作。融媒小廚機制,打破了單打獨斗和部門的區隔,真正做到了部門和媒介融合。

  轉戰新媒體,許多記者感慨“背包變重了”。以前出門時帶的筆、採訪本、錄音筆“老三樣”,遠不能滿足新媒體的需要。如今,記者的背包裡多了拍短視頻用的單反相機、三腳架,做直播用的手機、手持穩定器等,甚至還有記者學會自駕無人機玩航拍。

  經歷4年探索發展,記者適應了用“重”背包打造“輕”型產品。直播、小游戲、VR、MV、表情包等產品輪番登場。兩代青年接力修建新老成昆鐵路的報道《半個世紀的青春接力》,將單一精品再造轉化為多樣分類精品,實現一次採集、多元生成,推出H5、視頻、海報、音頻、原創歌曲等近10個產品。軍事部玩起了H5,國際部保持24小時發稿的節奏,共青團新聞中心、高校傳媒聯盟秘書處分別牽頭制作的視頻節目《共青團新聞聯播》《高校新聞聯播》與青年周周相約。

  這些“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視覺錘”,一錘一錘砸向“理性”“溫暖”“向上向善”“維權”等“釘子”。這些多樣化、精准化、分類化的產品可以申請不同級別的傳播,供報社50多個微信公眾號、近千萬粉絲的微博選用,同時向合作平台推廣,精准送達數千萬甚至數億用戶。

  如今,報社各個部門被融媒小廚機制串聯起來, 20多個融媒工作室先后誕生。2015年以來,記者制作了各類精品視頻2387個﹔制作了H5作品600多個,H5作品總瀏覽量5億多人次。

  打一場精品戰 改革再出發

  今年8月,《解放軍報》一篇報道開頭說:“這個盛夏,隨著一篇題為《我站立的地方》新聞作品的刷屏,邊防營長余剛和戰友們的戍邊故事,令無數國人感動落淚。有人說新聞是易碎品,一群普通官兵的故事,何以打動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

  “刷屏”的新聞作品,指的是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反映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六連戍邊故事的全媒體報道《我站立的地方》,被1.2萬個微信公眾號轉發。由於報道的廣泛傳播,報道中提及的一位軍人,甚至接到貴陽一個售樓員打來的電話,問他是不是自己幾年前接待過的客戶。確認身份后,這位售樓員激動地表示敬意。

  融合創新中,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創新。雖然轉戰新媒體主戰場,但傳統媒體的“有效性”“高質量思維”,依然是精品內容創新的基礎——“融媒小廚”開張運行,以創造一系列有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和鮮明青年特色的精品為目標,讓“融媒小廚”能定制“私房大菜”,真正發揮對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

  今年以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用“強國一代”理念描述青年,圍繞“強國一代有我在”大討論進行策劃。一系列精品圖文報道、視頻直播、H5、MV、小程序、微視頻等線上線下全媒體活動,努力讓“青年能懂,青年有感,青年可親,青年參與”。

  “強國一代”表情包刷爆微信朋友圈,單周發送量突破10萬﹔作為在“復興號”上五四青年節為近300名00后舉辦成人禮直播的系列新媒體精品之一,多次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等重要視聽節目﹔系列短視頻《出彩90后》,節目總播放量超過9000萬,這些精品報道得到青年用戶認可。

  運營一年多,融媒小廚誕生了一系列有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和鮮明青年特色的現象級精品。報社內部達成共識,“不去一味追求所謂的流量,要砸就要砸響有意義、有故事、有深度、有溫度的刷屏彈”。在融媒小廚的調度指揮下,誕生了《中國面壁者》《出路》等年輕人喜歡的全媒體報道。

  為了打造H5作品《梁家河全景帶你走近青年習近平》,團隊實地走訪,大到梁家河的全景、小到屋內的一個擺設,如何呈現,反復討論碰撞。“頭腦風暴”多次后,最終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得到啟發,通過VR全景(720度還原場景)、3D建模、陀螺儀等技術,歷時兩個月,真實、生動地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當時的生活工作狀態,至今獲得1300多萬點擊。

  正在公示的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篇目中,除兩篇報紙作品外,還包括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短視頻《絕壁舞者》和網評《極惡!拿慰安婦頭像做表情包,良心何在!》兩個作品。視頻部負責人高旭第一時間發了一條朋友圈,在他看來,這是對中國青年報社在短視頻領域探索的肯定與鞭策。

  “融媒小廚”小而美,有大情懷又經濟實用,不僅社會效益明顯,也帶動了整體品牌運營效益的增加,對中小型的媒體機構和地縣市融媒體中心有較大的借鑒意義。“融媒小廚”吸引了200多家中央媒體、行業媒體和地方媒體前來考察。

  “不改革,即淘汰。”幾年來,報社堅持“全面從嚴治報抓管理、全媒體融合改革促發展”,採編主力軍挺進互聯網主戰場,報社轉戰移動端為主的互聯網主陣地,守正創新,打好精品戰,持續有效提升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

  如今,“融媒小廚”將再度升級,全力尋找“輕型化”突破口,在全面融合、內容制作、分發傳播、整合運營、精品打造、人力資源改革方面創新升級。這家正在加快轉型的媒體決定,不僅要成為與青年一起成長的好伙伴、啦啦隊,而且要努力成為強國一代的召喚者、陪伴者和引領者。

  每天,“融媒小廚”都保持24小時高速運轉。為方便大家“頭腦風暴”准備的幾間會議室,很少有空閑的時候。“精品”“爆款”成為討論中最常出現的詞語,幾乎每個人都不止一次向自己和團隊發問,“這樣的產品青年是否喜歡”,是否能夠經受時間的檢驗。也因此,在某次會議上,一位記者毫不留情推翻了花3天做出的方案。她這樣鼓勵團隊,“我們可能跑得不算快,但不能有一天停下腳步”。

  創新無止境,改革再出發。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張坤表示,我們將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打造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都更強的新型主流青年媒體融合平台。(記者 李玥 李想 見習記者 溫維娜)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