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第六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

肯定創新的力量 "躍然紙上"的期刊大有可為

袁舒婕
2018年09月18日14:0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第六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肯定創新的力量“躍然紙上”的期刊大有可為

技術進步的不斷加快,讓以往的科幻夢想變成如今的科學現實。創新正不斷為全球期刊產業注入新的“致富”機遇。9月14日—15日,作為2018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的主論壇,第六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暨2018中國期刊媒體國際創新發展論壇在武漢舉行。大會發布了《2018-2019世界雜志媒體創新報告》,翻開這本報告,會看到不少讓讀者忍不住“哇”一聲的案例。

在巴西,跑鞋品牌亞瑟士將熱敏油墨技術應用到了《跑者與女士健康》雜志上——這種油墨可感應人體溫度,用戶隻要將雙腳站立於雜志頁上,便可得知自己適合穿何種類型的跑鞋。

美國《優家畫報》雜志將心臟檢測儀器放在了紙刊中,當讀者的大拇指觸動內置的感應器后,頁面上有個小顯示器會顯示該讀者的心跳頻率,並伴隨有“嘩嘩”的電子聲響。

這些數字創新案例,都給雜志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吸引了前來參會的海內外嘉賓,大家紛紛展開討論,並介紹了各自的探索與成功的經驗。

用配套的軟件掃一掃期刊上的二維碼,讀者就能看到多維角度。

2018年度“中國最美期刊”吸引讀者的目光。

吉林展區的作家現場分享人氣旺。

多樣化融合 多渠道分發

想要讓很多東西躍然紙上,可以有很多手段,比如聲控設備、聊天機器人、數字化敘事裝備等。融合的途徑越來越多,給媒體帶來的收益也越來越顯著。

國際期刊聯盟主席拉爾夫·布奇分享了歐洲的媒體企業榮格·施普林格集團的發展之路和數字化轉型經驗:“施普林格集團80%的利潤來自數字化媒體,這一切的變革都是在近10年中完成的,數字化媒體在短短10年裡,給集團帶來的收益就從0變成如今3.5億美元中的80%,這源自集團的變革,包括對品牌、載體、介質的改變,建立基於數字化的新品牌,收購、兼並成熟的數字化品牌。”

“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媒體形式來調整我們的內容,除了給雜志提供文字之外,我們還給電視和網站打造長短不一的視頻等。”來自印度的環世媒體集團首席執行官迪帕克·蘭巴介紹了他們的探索,他們出版的雜志如今利用臉書、推特等數字化社交媒體和自身官方網站等,實現了在社交媒體的高流量曝光。從2016年到2018年,他們的頁面訪問量每月從680萬次增長到了7000萬次,由此帶來的收入可以以“億”來計算。迪帕克·蘭巴說:“我們的想法是,雜志不能僅僅是一本雜志,而應該是一個‘全面手’的雜志。我們應更加注重用戶的需要,關注他們想看什麼內容,想怎麼去看這些內容。”

國內的期刊社也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在大會上,對該刊從創刊到復刊再到持續發行1000期的歷程做了總結回顧,並介紹了該刊向新媒體轉型且實現知識升級的產品——中讀APP。在這個APP 上,有音頻專欄《宋朝美學十講》,邀請到董卿、葉放等人,為讀者解讀宋式生活美學﹔有音頻專欄《中國群星閃耀時——成為大師第一季》,選取了蔡元培、胡適等文化名人,帶大家一起回望歷史,重現這些大師的故事、學識和思想。與這兩檔音頻欄目一樣,中讀APP上的很多產品都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的自有資源轉化而來,讀者可以通過掃描雜志上的二維碼來收聽有關雜志封面故事的介紹,未來還可以通過中讀APP來體驗雜志的AR閱讀。李鴻谷說:“媒體融合裡,我們看到的是技術進步對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實,改變的背后是知識的升級,期刊社有沒有在融合中借助新的生產渠道、新的受眾完成自身的升級,這是考驗我們的關鍵時刻。”

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以超提到,知音傳媒2005年創建了知音網,今年以來,知音傳媒以紙媒優質內容為依托,積極推進生產數字化產品,“沃知音”和知音微刊項目讓過去單純依靠紙質期刊的知音傳媒,如今變為依托數字化技術實現內容多渠道分發。“聽知音”“知音短視頻”等項目則向有聲閱讀和可視閱讀轉變。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沃知音”2017年開始盈利,今年上半年訂閱用戶達到40.43萬,淨利潤突破160萬元。知音傳媒打造的“知音漫客”和“漫客棧”兩個APP目前已經成為活躍用戶近200萬、注冊用戶超千萬的大型漫畫娛樂社交平台。宋以超說:“我們的規劃是通過自主創新和科學運營,將知音傳媒打造成優質內容提供商、優質文化增值服務商。”

當然,學術期刊求新求變的腳步也從未停歇。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旗下的期刊增加了二維碼鏈接,在一些文章中可以增加手動操作的視頻,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上海大學期刊社正在搭建自己的移動端互動平台,並開通移動端學術論文的評論和轉發功能,從而提高論文的傳播效率。該平台還開通了審稿認証服務,提高審稿人的審稿效率和對期刊的認知度。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說:“這個平台能讓我們的專家共同研究和探討如何去培育我們的年輕學者。在這樣一個變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要轉變觀念,要用為讀者服務的態度,打出打響學術期刊的品牌。”

挖掘版權價值 加強IP開發

被稱為“全球信息的可靠過濾器”的《經濟學人》雜志,相比同類型讀物的價格高出三四倍,但依然受到付費讀者的青睞。在英國創新媒體資訊集團資深合伙人胡安·森納眼裡,精品原創內容依然可以為期刊社帶來非常穩定的收入。除此之外,不斷挖掘版權價值、加強原創內容的IP開發也是一個很好的路徑。

當前,IP開發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傳媒業提升品牌價值、推進轉型融合的重要著力點。與會者也談到,IP作為重要的文化產業無形資產,通過有效的運營,其潛在價值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和釋放。之前人們談起IP,更多是將目光集中在大眾出版領域,如網絡文學作品開發為影視、游戲、動漫作品等。事實上,IP范疇已涵蓋大眾、教育、專業等各個領域。就期刊出版而言,雖然沒有網絡文學作品開發方式的豐富多樣,但通過開發有聲讀物,包括知識付費,都是期刊開展IP運營、推進轉型融合、提升品牌價值的有效途徑。

少年兒童出版社制定了一個圍繞《十萬個為什麼》的IP戰略,在舞台劇、音頻、APP、動畫動漫、科學主題場館等方面做不同的探索,目標是構建一個基於IP價值的共生圈。“出版依然是一個擁有巨大潛能的產業,但是規則已經發生了變化。版權內容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更是傳統出版的核心資產,任何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隻有和內容本身相結合,才能夠實現它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馮杰認為,資本和技術對於優質內容的渴望,往往比內容對於資本和技術的渴望更加強烈,“我認為,版權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轉型升級與未來發展的第二個關鍵。”

知音動漫公司過去基本承擔的是“來料加工”的角色,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該動漫公司成立知音動漫原創工作室,由內容的加工者轉型為內容的創造者,如今已打造具有自主版權的作品26部,並在今年上半年簽約92部全版權作品,其中33部已授權騰訊動漫。宋以超說:“在當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內容必然呈現新的樣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內容優勢,持續加強原創投入,全面布局平台建設,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

變身出品團隊 提供全面服務

現在越來越多期刊社意識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開始專注於給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比如《特別關注》雜志今年1月—6月做了付費的雜志服務,在短短5個多月裡就收獲了200萬元。對此,湖北特別關注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玉祥直言:“對期刊社來說,流量在別人手裡,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服務和營銷。”

英國丹尼斯出版集團從一家汽車雜志社成長為一家頗具規模的汽車電商公司,靠的就是給自己的讀者提供全面服務。如今,他們的讀者不僅可以通過他們了解汽車資訊、搜索汽車信息,還能購買汽車,該集團甚至為用戶提供二手車送貨上門服務。在用戶買車的過程中,該集團會提供貸款、零件兌換和其他一些配套服務,給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英國丹尼斯出版集團數字部總監皮特·伍頓說:“爭取垂直市場的客戶,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會經常提醒一些客戶,你的汽車需要做保養或者買保險了,通過密切的聯絡,加深用戶與雜志的聯系,創造更多的效益。”

在涌現的各種新技術中,聲音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成為眼下期刊業較受追捧的熱潮。通過這種技術,雜志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今年2月,康泰納仕旗下的雜志《時尚》與《GQ》開始針對亞馬遜的一款能聽到語音指令的攝像頭開發內容。當用戶完成自拍並將照片發送給康泰納仕的任何一本雜志后,他們便會從亞馬遜音箱裡聽到關於時尚、明星或相關服務方面的內容,有時這些內容還會涉及產品推薦。在這個案例中,如果用戶通過應用程序,點擊購買了出版商內容中的一件產品,那麼該出版商將會得到利潤分成。國際期刊聯盟總裁詹姆斯·休斯說:“智能語音是期刊人今年必須觸碰的一件事情,但是大家要小心,有可能會花很多的錢去開發,卻沒有取得顯著效果,你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品牌,設定一個符合自己平台內容的智能語音才能取得成功。”

時尚集團正在把自己的團隊調整為提供服務的品牌團隊,努力為用戶提供除了內容之外的服務,提供帶有場景的服務,提供24小時所有需求的服務。時尚集團董事長劉江說:“我們現在的媒體人,應該改變自己的稱謂,不再叫出版人,而是出品人。我認為,我們的期刊界進入了出品人的時代,我們要做的事情除了內容的生產、質量的把控、發行渠道的建設外,還要為我們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

劉江提到的從出版到出品的轉變,深受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徽商傳媒總編輯韓新東的認可。在韓新東看來,如何開展接地氣的服務,如何開展有價值、有意義的服務,都是期刊人在市場中需要競爭的,“服務思維應該根植在我們每一個出版人的血液中”。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