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受關注 讓科技不再"高冷"

2018年09月20日07:0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讓科技不再“高冷”

  最近,《機智過人》《我是未來》《最強大腦》等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有人認為這類節目以輕鬆的形式向觀眾普及科學知識,也有人指出有些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傳播的科學知識不夠嚴謹。你看過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嗎?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9%的受訪者看過泛科技類綜藝節目,76.1%的受訪者喜歡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64.3%的受訪者表示觀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能學到很多科學知識,提升自己。60.0%的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讓科技不再“高冷”。53.3%的受訪者建議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加入時事或喜劇元素,52.4%的受訪者希望其中的科技元素更加嚴謹、專業。

  專業性、通俗性和娛樂性被認為是泛科技類綜藝節目最應具備的元素

  陝西西安某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潔榮(化名)是科技類節目的愛好者,“很多科學知識都是經過反復驗証得出的,很嚴謹”。

  重慶某公司職員王茅(化名)在一檔科技類綜藝節目中看過一場關於遙控機器人的比賽,“感覺節目效果並不好,趣味性不強,而且為了追求娛樂效果導致專業性弱化很多,不吸引人。裁判讀秒有問題導致一台機器人雖然贏了,比賽結果卻作廢了”。

  調查顯示,91.9%的受訪者看過泛科技類綜藝節目,76.1%的受訪者喜歡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交互分析發現,男性(77.4%)比女性(74.9%)更喜歡看泛科技類綜藝節目。64.3%的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能讓人學到很多科學知識,提升自己,56.8%的受訪者認為它既有綜藝性,又有科學性,頗具看點。也有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存在各種問題,比如:太過娛樂化,科學知識不夠嚴謹(36.5%),節目太過生硬,說理色彩太重,不易理解(25.1%),節目內容同質化嚴重(10.9%)等。

  潔榮表示,一些科學類節目實驗步驟嚴謹、理論扎實,很吸引她,但有些節目過於專業化,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實驗假設、器材和步驟等都要符合規范,經得起反復推敲,有邏輯、有說服力。而且要有‘情境’,依托一定的生活場景,不能空泛地談”。

  北京市某事業單位員工程曉(化名)曾觀看過一期某衛視的科技類節目,“節目為了吸引年輕觀眾,請了幾位拿過科技大獎又有顏值的男生,起初確實比較吸引人,但中間環節單一,主要就是一些科學知識的搶答,每一環節結束對於知識的科普分析也不夠,讓人看不懂。”程曉認為,科學類節目除了核心的科學知識,還要通俗易懂,“嘉賓、主持人以及觀眾的互動環節必不可少,而且節目環節和形式要豐富,否則隻會顯得生硬單調。”

  泛科技類綜藝節目應該包含哪些元素?64.9%的受訪者認為要有專業性,包含“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專業科技元素和精英科技團隊﹔60.7%的受訪者認為要有足夠的通俗性,將高深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向觀眾普及﹔49.4%的受訪者認為要有娛樂性,結合明星體驗官等形式營造喜劇效果﹔30.2%的受訪者認為要有獵奇性,通過游戲、競技設置吸引人眼球﹔27.2%的受訪者希望有互動性,要有普通人與科學家、高科技的互動游戲。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張紹剛認為,中國目前視頻節目存在重要內容缺項的問題,而科學類是內容項中必須存在的類別。“科普活動大多是直觀、單向的科學宣講,給科學類的內容加上競技、游戲和對抗等綜藝類的包裝后,大眾接受起來會更容易”。

  62.6%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拉近了科學與普通人的距離

  潔榮說,觀眾可以從泛科技類節目中系統地體會科學問題從假設提出、經歷驗証操作到結論得出,以及中間錯誤排除的過程,一步步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拉近科學與民眾的距離。“如今越來越多科技元素出現在日常場景中。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可以跨越不同年齡階層來推廣普及科學知識,提升普通民眾科學素養,實現科普效益最大化”。

  張紹剛表示,就提升自我科學素養而言,如果一個人對科技有興趣,就會把節目作為出發點,去讀書,去找感興趣的相關內容。

  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起到了什麼作用?62.6%的受訪者認為是挖掘天才的人情味,拉近科學與普通人的距離,60.0%的受訪者認為泛科技類綜藝節目讓科技不再“高冷”,51.4%的受訪者認為它有利於全民參與,寓教於樂,31.5%的受訪者表示能夠回歸自然探索,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潔榮認為,首先,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在知識的選擇上應有一定的難度分層,甚至在節目設計之初就定位其科學難度水平。其次,在解釋科學實驗原理時,要盡量通俗而不失嚴謹,可以結合相關材料進行講解。“此外,作為科技類節目,還是要力求嚴謹,不能一味追求節目效果不顧真正的科學”。

  王茅認為,將科技元素引入綜藝節目以直觀的形式向大眾進行普及非常好,“但我發現國內一些科技類節目還不是很專業,在平衡科學嚴肅性、嚴謹性和通俗易懂、娛樂性上常會顧此失彼,導致節目內容宣傳效果不好”。

  調查顯示,53.3%的受訪者建議泛科技類綜藝節目加入時事或喜劇元素,提高節目可看性,52.4%的受訪者希望其中的科技元素更加嚴謹、專業,45.6%的受訪者希望給經典實驗加入衍生的創意。其他還有:挑選出色的嘉賓和選手(38.7%),多挖掘新的科技元素和角度(29.5%),引進擁有瘋狂想法的團隊(27.4%),多加宣傳,拓寬受眾面(16.6%)。

  張紹剛直言不喜歡“泛科技類”概念的提法,“我也不喜歡‘泛文化類’這種提法。很多節目都說自己是文化節目,其實只是披著文化的外衣來做綜藝、訪談等。當我們把它定性為什麼節目的時候,就該以這個詞作為內容傳達的核心。科技類節目,就要以科技產品、科技原理的規律為規律,而不僅是以綜藝的規律為規律”。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佔49.6%,女性佔50.4%。00后佔1.3%,90后佔29.7%,80后佔54.0%,70后佔11.2%,60后佔3.1%。(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顧凌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