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評書價值被低估,傳統藝術要搶佔新媒介

韓浩月
2018年09月21日06:5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評書價值被低估,傳統藝術要搶佔新媒介

  9月7日與9月11日,兩位傳統藝術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演員常寶華和評書演員單田芳相繼離世。尤其是單田芳的與世長別,激起了人們對評書藝術的懷念,也引起了單田芳之后評書藝術如何傳承的擔憂。

  單田芳的評書有他鮮明的個性特征,沙啞卻富有表現力的嗓音,表演時飽滿的情緒所傳遞出的強感染力,以及對古老評書融入個人的創作,使得他的演播作品有單刀直入的快節奏,聆聽過程扣人心弦。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這個說法一方面說明單田芳的評書很接地氣,另一方面也客觀表達出評書傳播渠道的單一性與強大性。在收音機未普及之前,評書是街頭藝術,演員需要在公共場合與觀眾面對面,而在收音機幾乎家家一台的背景下,評書演員第一次借助現代媒介,成為過去時代的明星。

  收音機的便攜性,打破了評書傳播過去口耳相傳的特征,解放了聽眾的收聽限制,在田間地頭,在庭院餐桌,大人與孩子扭開旋鈕,即可在固定時間聽到栩栩如生的評書故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造星機制,而單田芳則是收音機時代造就的明星。

  當然,聽評書之所以在過去成為最主流的娛樂享受之一,在於它富有豐富的文學汁液,它的文學性來自於《隋唐演義》《三俠五義》《小五義》《楊家府演義》《英烈傳》等古典著作,也來自評書藝人的口頭文學表達形式為這些古典著作中灌注的民間情感,兩者融合,才締造了評書強大的傳播力與生命力。

  “單田芳在民間的影響力一度超過金庸”,有媒體在單田芳去世后如此表示。這個觀點並不夸張。金庸小說盛行時,雖然閱讀門檻也不高,但在底層表達上,單田芳的無死角傳播,還是更勝金庸一籌。對於為何不把金庸小說以評書形式表達出來,單田芳的解釋是,金庸小說太過嚴密,沒有他的用武之地,這個解釋被網友解讀為單田芳的“情商高”,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評書與金庸小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兩者沒法很好地融通。

  如果說金庸小說在純文學時代以其通俗性博得了大眾讀者的喜愛,銜接了古代俠義小說與現代文學的疆土,凸顯出重要的文學地位,那麼,以單田芳等評書藝術家演播的評書作品,則銜接了通俗演義小說與民間口頭文學之間的空白位置,填補了廣大勞動人民想要親近文學的娛樂需求,同時,評書也從最基本的層面上,啟蒙了無數人的童年,對正邪、善惡等正向價值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與判斷。評書的偉大,是被低估了的。

  在電視取代收音機成為公眾的主流娛樂載體之后,評書市場便開始萎縮了。常寶華與其弟子侯耀華、牛群等,通過央視春晚等電視平台,成為舉國知名的演員。相聲的輝煌,源自於它的常說常新,在創作上,當年的相聲能夠聯系實際,把社會時事融進作品裡,有針砭時弊的功效,所以相聲藝術的頂峰,是在電視時代被創造出來的。同一時期,評書作品雖然也有創新嘗試,但由於篇幅長,改編難度大,在與相聲的競爭中落了下風,一直到今天,評書愛好者們最喜愛聽的,仍然是早期的經典評書。

  由此可見,僅就相聲與評書這兩種傳統藝術形式而言,傳播載體與內容創新決定了它們的活力。侯寶林、馬三立、馬季、侯耀文、唐杰忠、李文華等每一位相聲藝術家的去世,都會引起一陣對相聲沉寂的嘆息,所以這次常寶華的去世,人們對相聲的感慨,與以前也是大致相同的。電視的盛行,降低了評書的熱度,而相聲的隕落,則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不難發現,娛樂越是多元化,傳統藝術的競爭力就越弱,這是大勢所趨,幾乎難以阻止。

  但經典作品的魅力,是可以穿透時光的。在今天,仍有數量不少的年輕人,在通過汽車收音機、互聯網電台、智能手機App等渠道,繼續聽相聲、聽評書,也就是說,哪怕這兩門藝術不做任何形式的傳承創新,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仍然會有人循跡而來,成為它們的熱愛者。這也決定了,隻要肯用心,在肯定傳統藝術的獨特價值基礎上,進行一些大膽的改造,必然會延長傳統藝術的生命力。

  前幾天,為了宣傳新片《江湖兒女》,導演賈樟柯錄制了抖音小視頻,接受了B站採訪,對修音、鬼畜等新表達形式進行了親密接觸,這是明顯地在向90后、00后們靠攏,吸引他們來觀賞一位出生於1970年代導演的作品。像賈樟柯導演這樣的姿勢傾斜,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態度——他不願自己的電影再是小眾文藝片,而是渴望被更多年輕人接受與了解。這個事例,其實值得相聲與評書的傳承人去研究與學習,如何通過渠道開辟來擴大受眾群,同時,在廣開渠道吸引非目標受眾成為“消費者”之余,又怎樣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融入內容當中,這是一個很難的課題,但值得去征服。

  傳統藝術的繼任者們,為了把“祖業”傳遞下去,就先要拋棄觀念上的負重,不以過去的輝煌為壓力,不以當下的寂寥為包袱,更不要恐懼適應與變化。對經典的改造與顛覆,注定要承受一些指責,在新作品的創作上花樣翻新,也一樣會引來別樣的目光,但隻要有底蘊打底,有熱愛當先,傳統藝術就有很大的可能在新的媒介平台與陌生受眾群那裡開出嶄新的花朵。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