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美麗中國》:為綠色發聲

杜文娟
2018年09月26日13: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美麗中國》:為綠色發聲

  10個月的策劃,300天的籌備,221位環保踐行者的尋訪,36位“綠色發聲人”的並肩倡議——在近6萬公裡的拍攝足跡中,“生態商”養成類節目《美麗中國》日前在山東衛視開播。

  “生態商”,是和“情商”“智商”定義方式類似的概念,其衡量的是人們生態智慧的高低。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丹尼爾·戈爾曼認為,要養成、提高“生態商”,關鍵是要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而這正是《美麗中國》的節目口號“美麗中國,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要傳遞的理念。作為一檔“生態商”養成節目,《美麗中國》從不同維度講述環保故事,發起環保倡議,呼吁全社會從認知、行動方面努力養成、提高“生態商”,為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演講討論為載體

  《美麗中國》共十二期,每期3位“綠色發聲人”登台,用真實經歷講述環保生活故事,傳遞“美麗中國”理念。

  9月15日晚首期節目播出后,保護野生動物的倡議者葛玉修的故事吸引眾多關注。1995年6月,葛玉修第一次來到青海湖,便被那裡天然的野生環境與各種鳥類所吸引。此后的20多年,他200多次前往青海湖,21次去往三江源,11次到達可可西裡,致力於各類野生動物的拍攝,不僅被人稱為青海湖“鳥王”,也是拍到普氏原羚第一人,並給普氏原羚起了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許多觀眾都被葛玉修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感動,不僅通過節目看到了動人的故事,也學到了環保知識。有網友評論道:“難得看到這樣走心的環保節目。”

  “綠色發聲人”的故事有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他們的環保觀點是否可行?踐行這一觀點的意義何在?為回答這些問題,節目組邀請3位特邀嘉賓從環保、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對“綠色發聲人”的觀點進行解讀。同時,還設置8位“90后”“00后”組成“青春觀察團”成員,以年輕人的視角就“綠色發聲人”的環保觀點展開辯論。

  節目組認為,能引發討論,才能有效激發觀眾去思考並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節目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要成為促使大家行動的“種子”,而權威專家的現場解答,更能發揮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以故事切入帶出觀點

  環保節目的制作非常容易變成假大空的理論敘述,把生態環保的選題用綜藝節目形態進行呈現,《美麗中國》讓環保不只是停留在口號,而是成為一種可傳達、可培養的生活方式。因此,節目在話題的選擇上追求的是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體驗,以故事帶出觀點,形成從不知道到知道、從知道變為自覺行動的影響力。

  36段故事,36個話題,每一個環保話題都是節目組精心挑選的,沒有假大空的理論,隻有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體驗。

  “小時候,媽媽跟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邊成長。”首期節目中,第一位“綠色發聲人”谷曉磊是一位在海邊出生、海裡成長的潛水教練。

  “水下給我帶來一種寧靜的感覺,你所欣賞到的是完全在陸地上看不到的震撼畫面”,谷曉磊一邊向觀眾分享自己的“海底朋友圈”,一邊透露出隱隱的擔憂。上世紀90年代,在亞龍灣仍然能夠看到直徑1.6—2米的完整盤狀珊瑚,“而現在,海水的能見度變差了,水下的珊瑚基本上沒有了”。共生海藻離去或死亡都會導致珊瑚退回白色,而珊瑚白化可追溯至在海邊游玩的人所使用的防晒霜。谷曉磊說:如果珊瑚有朋友圈,它可能會發一條“誰來救救我”?

  《美麗中國》故事大多是以這樣講述日常為始,以話題設置和對比思考切入環保,直接而有效。

  開展“生態商”踐行活動

  第一期節目中的“綠色發聲人”韓飛是一名建筑工程師,致力於綠色城市建設是他的使命,推廣“被動房”(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則是他近幾年一直在做的事。依靠本身的構造設計,不主動消耗化石能源採暖和制冷,高效節能舒適,“被動房”正在經由許許多多的“韓飛”被人所了解、熟知並接受。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節目的“綠色發聲人”?《美麗中國》選取的講述者既有體現國家戰略方針的生態工程的建設者,也有堅守朴素生態環保理念並付諸行動的普通人,亦不乏前沿生態理念、環保智慧的分享者。

  除了首期節目聚焦海洋環保、鳥類環保以及環保建筑外,接下來節目中還會有黃山環衛工人、馴服蟑螂處理垃圾、科學收納達人、零垃圾生活倡導者等不同的“發聲人”出現在節目中,為綠色生活“發聲”。

  在《美麗中國》開播的同時,山東衛視同步啟動了線上線下全國性的公益活動——“撿拾慢跑”,將日常慢跑活動與路邊撿拾垃圾相組合,在提升節目傳播力、影響力的同時,推動民眾積極參與、行動起來,將“生態商”切實轉化為自覺行為和綠色文明生活方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