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求變圖存 傳統媒體仍須固守“傳統”

李廣義
2018年10月16日14:2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求變圖存 傳統媒體仍須固守“傳統”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然需要堅守自身優勢。資料圖片

  近年來,不斷有傳統紙質報紙因各種原因關門歇業,其中不乏頗具影響者。風聲鶴唳多年,業內求變圖存的熱潮經久不衰,改版、減版,投入資金發展APP,注冊公眾號矩陣,開辟報外產業等不一而足。但是,與熱鬧相對的是,報業經營業績仍在一路下行,更令人憂慮的是,曾經的信息傳播主力——都市類報紙更是影響力急劇萎縮,在重要新聞上頻頻缺位。各種努力,當然值得肯定,但仍有一些媒體倉促上陣應戰,在不明晰方向的努力之中,充滿了莫須有的悲哀,甚至隨大流唱衰自我,不合時宜地忘了該有的自省,忘了自身的“傳統優勢”。面對困境,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該如何突圍?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但無論從哪個方向努力,最重要的是固守自己的“傳統”。

  傳統媒體的優秀傳統

  在信息生產傳播與接受越來越智能化的今天,即便紙真的完全退出,也不值得大驚小怪。需要警醒的是傳統媒體放棄或忘記自己的“傳統”,因為這些“傳統”是經過歷史淘洗后積累沉澱的優秀品質,是經過時間和現實錘煉的自然結晶。

  傳統一:理性與客觀,權威與真實,規范與自律。這一點,對於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而言是基本信條之一,也是融入血液的基因,一份優秀的報紙,無論中外都不能自外於此。

  傳統二:採訪挖掘、調查研究、核實甄別的專業技術能力,這也是傳統媒體的看家本領。從某種程度上講,新技術的介入不過是一個助推劑,而當下行業的衰退,完全可以視作一個行業正常化的變革。

  傳統媒體的求變之途,絕不能為了迎合技術而丟掉自己的傳統,忽視傳統的價值。《法制日報》的《視點》欄目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正例,2名編輯、4個記者,每周6篇深度熱點調查報道,而且創造了平均每篇稿都會被各大媒體轉載近百次的成績。這說明,傳統媒體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扎實的採訪調查,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提升了媒體影響力,這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大有可為的。

  除以上兩點,傳統媒體其實還擁有一種“傳統財富”,即多年來憑天時地利形成的資源優勢。多年的努力不會因為一時之興衰瞬間煙消雲散。不利的局面中,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借此“傳統財富”和對手比拼,做時政新聞,可比對手更得心應手﹔做經濟新聞,剖析探究可比對手更順暢﹔做社會新聞,可比對手擁有更廣泛的觸及面。這就是權威性的源泉。

  其實可以說,傳統媒體的“傳統”,就應該是踏踏實實編採的工匠精神,是字斟句酌對新聞目標的高度熱情,是對真相的痴痴追求,是對溫暖陽光的努力傳揚。

  好產品是不變的前提

  近些年來,傳統媒體圈流傳著一句話:活著的是報,死去的是紙。這8個字凝練地揭示了媒體的本質。

  生產信息,傳播信息,是媒體的天命,紙不過是傳播信息的一個渠道和載體。媒體銷售的是新聞內容,通過紙還是通過網,又有什麼關系呢?這完全不需要糾結。對傳統媒體而言,所謂轉型,不過是一個平台的變化,或者說是為內容搬個家。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所驅動的也不過是形的變化,隻要作為媒體的神不散,就一定還是優秀的媒體。

  當然,新技術確實帶來了新競爭,傳統媒體在珍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也要向優秀的新媒體自媒體學習,學習他們靈敏的嗅覺,學習他們快速反應,學習他們對公眾關切的積極回應,學習他們與受眾的平等溝通,學習他們的互聯網特性。

  一個行業,有生有死才是正常的狀態,這才是市場。獨立的判斷,有價值的思想,勇敢的批判,深入的剖析,生動的抒寫與詮釋……這些傳統媒體該有的傳統特質,那些已死的瀕死的報紙有嗎?

  把內容做好了,把傳統守住了,傳統媒體是否就又生機勃勃了呢?事情肯定不會那麼簡單。渠道的開拓,平台的推廣,智慧的比拼,都得下功夫花力氣,這和其他行業是相通的。有了好的產品,還要千方百計賣出去,但前提是,先有好的產品。

  有一組來自路透社的數據對傳統媒體來說,似乎是一個屬於未來的利好。2016年,美國報刊訂閱量大幅增長9%,2017年以來報刊訂閱量同比增長16%。而且,增長的主要驅動來自年輕人。是不是人們已經厭倦了手機上的碎片化閱讀,現在作判斷還為時過早,但這至少說明,優秀的傳統媒體不是說死就會死的。不過,如果在這場競爭和追逐中丟掉信心、丟掉傳統,那就很難說能不能看到更遠的希望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