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在“快”時代如何打磨一名新編輯

王效雲
2018年10月25日14: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快”時代如何打磨一名新編輯

身處“快”時代,編輯也被“速成”化,不少新編輯正常的成長過程無法保証,還未進行基礎的編輯知識學習就直接和市場接軌,這不利於編輯素養的打磨、定性的錘煉和職業的長遠發展。編輯自身要培養“鈍感力”,把心神放在素養的沉澱上,同時,遵循自然的成才規律,不急於求成、揠苗助長。出版機構要制定合理的編輯考核制度,給編輯提供安心出精品的環境和保障。

我們身處一個“快”的時代,“30天速成一手好字”“20天一個療程見效”……各種商品的廣告語也以“立竿見影”為噱頭,靠“快速”取勝。無法避免地,在圖書出版行業,也出現了10天趕出一本圖書的現象,或應作者要求,或緊跟市場風向,圖書出版周期被壓縮到極限。相應的,我們的編輯也被“速成”化,過早地介入市場,出版機構、市場、作者等不及編輯自然成長、成熟,甚至有的新編輯一入職連基本的出版流程都未搞清楚就被趕鴨子上架,直接承擔主要編輯工作,結果成書錯漏百出。就像一名士兵,還未進行必需的訓練即真槍實彈投入戰場。在實踐一線、在市場中直接學習是很好的獲取經驗的便捷途徑,但是沒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思想素質的積澱作為基礎,編輯之路不會長遠。

保持對外界的“鈍感力”

“鈍感力”來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著作《鈍感力》,“鈍感力”即“遲鈍的力量”,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用於出版,“鈍感力”即不跟風,不迎合市場,堅定出精品的長遠目標,堅守初心的能力。

編輯思維要敏銳,但是思想要有“鈍感力”。所謂“鈍感”不是不關注、屏蔽市場,相反,編輯要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規、社會熱點,對市場、社會要有敏銳的判斷,結合所在出版社的優勢,整合資源組織策劃精品圖書。近兩年國家對出版質量的把控空前嚴格,採取多種手段規范出版市場,打擊出版亂象,引導出版機構提升質量、多出精品,避免重復出版、劣質跟風出版。在這種形勢下,各個出版社的出版管理費用都先后不同程度地上調,以保障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放在優質出版資源的挖掘和沉澱上。

隻有培育良好的素養,才能抵制各種誘惑和風險。2010年12月,一本名為《令人戰栗的格林童話》的“童書”,其充斥色情和暴力的內容在出版界引起軒然大波。這本書源於日本,本是充斥著暴力色情的成人讀物,在中國經過改頭換面,竟然3次以“童書”面世,這一極端案例給了出版界深刻的教訓。其根本原因在於有的編輯沒有一定的職業素養作為基礎,文化理想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對眼前的蠅頭小利沒有抵御能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出版人更應該牢記自己的本分,要有原則和底線,主動隔離外界的誘惑,這也就是“鈍感力”。

遵循漸變的成才規律

漸變是人才成長的必要階段和形式,所有的過程都歷練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筆者所在省份的出版社,絕大部分都能做到新編輯進編輯室之前先在校對科工作半年左右,學習基本的校對知識。但其實不僅校對科,出版機構在崗位培訓上應形成制度,保証或鼓勵編輯經歷“轉科”的學習,出版科、總編辦、發行科、校對科,在各個科室都學習一段時間,深入了解圖書出版的每一個環節,比如用紙規格、印制工藝、單價成本、CIP申報、重大選題送審、項目申報、碼洋回款。一名合格的編輯不僅要成為知識含量的雜家,也要成為職業素養的雜家,書本從選題到銷售,整個環節都成竹在胸,這不僅是和作者洽談時的底氣,也是編輯在出版界安身立命的基礎。

筆者在剛進入編輯室之初,先是做了一段時間的核紅工作。核紅看似簡單,其實是新編輯快速學習基本校對知識和編輯技巧很好的途徑,從中可以學習到前輩編輯是如何處理稿件的,哪些地方是高頻出錯點,出版規范有哪些。核紅一段時間后開始校對書稿,然后開始從結構、版式、裝幀設計、思想水平、亮點提升、編輯含量整體把握,再試著和作者、設計者、印廠溝通。這個過程中,前輩的傳幫帶很重要,編輯的培養尤其需要師徒制一帶一這樣傳統的傳承方式。優秀的編輯是出版機構的核心力量,出版機構應制定合理長效的編輯培養制度,從技術培訓、職業深造、前輩傳幫帶等各個方面落實長遠規劃,經過長線的漸變積累為出版機構培養持續的后備人才。

在出版機構創造合理的學習、發展空間的同時,編輯個人要制定長遠的、可量化的職業規劃,如一年認識幾位優質作者,策劃幾個有挑戰性的選題,出幾本精品圖書,參加一次業務培訓提升自我,分階段、有步驟地完成,每一步都是清晰的,才不致困擾於一時的困惑。

制定合理的編輯考核制度

在數字化日益深入的時代,出版業經受著電子商務、數字營銷、新商業模式前所未有的沖擊,傳統出版早已沒有了以往的吸引力,出版業、編輯生存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今年1月,一項關於出版人職業現狀的問卷調查《出版人職業現狀調查樣本報告:薪酬和晉升是痛點》引起行業關注,調查結果是,出版人對自身職業勉強滿意﹔對薪資福利滿意度平均為4.9,低於中值﹔出版人薪酬待遇在不同行業中競爭力較弱,平均分為3.83﹔在工作壓力一項,出版人壓力較大。但即便如此,接受問卷調查的出版人60%想過跳槽,如果跳槽,79%的出版人還想做出版。如何維護編輯對出版業持續的熱情是出版機構應該慎重思考的。出版單位不能急於求成,應在考核制度上給新編輯提供必要的安心出精品的環境和物質保障。

在編輯崗位考核方面,對於新編輯,應保証其正常的成長過程。編輯是一個厚積薄發、長期積累的職業,前三五年是知識含量、作者群、經驗積累的過程,不能要求新編輯立竿見影地帶來效益。就像一枚璞玉,要經過打磨的過程。同時,出版機構對編輯的任務考核應該是多方面的,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向社會效益傾斜,對於一些一時看不到經濟效益、回款周期長而有社會效益的圖書,應給予適當補貼,而不應一刀切按實洋計編輯任務考核量。這樣才能為新編輯培養職業忠誠提供物質保障和心理支持。

綜上,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個人被時代趨勢裹挾著走,面對著空前的壓力和誘惑難免會失衡和困惑。出版人肩負著文化積累和傳承的責任擔當,對於短暫的潮流、出版界轉型期的陣痛、市場一時的得失尤應具備“鈍感力”,鎮定地守住自我。新編輯入職時要先進行職業規劃和心理建設,全面評估個人前景預期,慎重選擇。明確自己從事出版業是出於文化情懷,這是培養職業忠誠,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的前提和底氣。新編輯的成長需要一個正常的積累過程,速成不得,出版規范等技術類知識容易習得,職業素養、人文素養的提升卻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出版機構、編輯自身要有足夠的耐力和信心。編輯打磨自身的同時,出版機構應在管理、考核制度上給編輯創造一定的成長環境和保障。這樣,編輯和出版機構形成合力,將新編輯這枚璞玉打磨成和氏璧。

(作者單位:嶺南美術出版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