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文社深耕知乎平台 出版社如何玩轉新興宣傳陣地

張君成
2018年11月06日13:1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小字號

出版單位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營銷手段已趨於成熟,用戶高度垂直細分的知識社區知乎便成為眾多出版單位宣傳的新陣地。今年3月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深耕知乎平台,在短短的7個月裡粉絲數增長2倍多,位列同行業第一,也是知乎“文化閱讀領域”9月榜單的第一。

關注年輕讀者,形成良性互動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兼策劃部主任宋強介紹說,知乎是一個新興的內容平台,用戶活躍,他們策劃部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耕耘的園地,所以在2017年注冊了賬號,但一開始由於人手少等原因,更新並不頻繁。他將這種更新方式打趣為“佛系”運營,但憑借著人文社本身的品牌號召力,還是累積了1.5萬名粉絲,這也為人文社后續的發力奠定了基礎。

今年3月,人文社新來的年輕員工宗城開始負責知乎賬號,有著社群營銷經驗的他同時也是公眾號“文學好書榜”、人文社的豆瓣、三聯中讀、澎湃賬號的運營者。人才的引入使得人文社知乎的賬號開始活躍了起來,人文社的策劃力也開始在知乎上展現。

在宋強看來,傳統出版業在營銷過程中容易出現和年輕人的關注平台脫節問題,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現象。“隻有珍惜更多的年輕讀者,才能保持一個出版社的活力和未來,所以我們社這幾年著力耕耘新興的內容平台,知乎就是其中一個。很多年輕讀者通過知乎了解到我們的新書資訊,了解到更多的文學趣事,看書的興趣也變高了,這是一種良性互動。”

據了解,目前人文社的知乎賬號已經有5.5萬名粉絲,更新了120篇回答、55篇專欄文章,居同行業的前列。宋強希望未來能夠把知乎專欄做起來,結合常規熱點或有趣話題,給知乎讀者更好的服務。

保持內在風格,堅持內容為先

作為年輕人的新陣地,宋強認為知乎和一般的紙媒不同,也不同於微信公眾號。“很‘報刊氣’的文章在這裡閱讀不多,而像很多公眾號網紅那樣消費情緒的稿子,在知乎也容易招來惡評。知乎更歡迎理性平和又符合年輕人趣味的內容。”宋強說。

人文社在運營知乎賬號時,首先想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既中正平和,追求嚴謹,不嘩眾取寵,又不顯得高冷。人文社的這種風格路線高度契合了知乎的用戶群定位,使得它宣傳的內容不會引發讀者的反感。

更新內容上,人文社堅持內容為王,以文學為主,主打人文社產出的內容。他們以更新優質內容為主,不追趕熱點,但求慢工出細活。此外,人文社還利用回答,推廣經典作品和不為人知的小眾好書。比如劉以鬯作為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內地讀者所知甚少,人文社便發布了關於劉以鬯的問題回答。而對於魯迅這樣的經典作家,人文社也會更新關於《魯迅全集》新的動態。“概括來說,知乎賬號的運營策略,就是用心、內容和自由度,我們沒怎麼宣傳,但就是靠這3個要素,把它做起來了。”宋強介紹道,在運營過程中,人文社也出現了幾篇爆款文章,提升了其賬號的影響力。比如李敖去世時,人文社在知乎上發的一篇關於《李敖自傳》的書評火了,得到了4000個贊﹔還有一篇則是關於《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的回答,這部歷史劇的劇本曾在人文社出版,人文社的一名實習生為此寫了9000字的回答,得到2000個贊,讓人文社的粉絲又增長了幾千。

宋強表示,知乎不同於普通的個人賬號,所以人文社在更新內容時需要慎之又慎:“所謂‘樹大招風’,人文社是出版界的一塊金字招牌,關心的讀者多,注重細節的讀者不少,小到段落錯字,大到調性風格,稍有偏差,讀者都會提醒。”

不過,宋強覺得在知乎賬號的內部把關上無須草木皆兵:“我們知道,如果步步把關會影響內容的時效性,久而久之,更新容易成為一種任務,這反而不利於賬號的良性發展。”所以,人文社的策劃部會提前“約法三章”,什麼能寫,什麼不能碰,大家心裡都有個譜兒。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