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學期刊,勿忘策展

顏 妍
2018年11月09日07: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學期刊,勿忘策展(藝海觀瀾)

  文學期刊置身文學現場的巨變之中,應樹立主動自覺的傳媒意識,以新定位重建與作家、讀者的動態聯系,“策展”文學的更多可能性

  剛剛過去的十月,知名文學刊物《十月》以一系列文學主題活動慶祝自己的40歲生日。創刊於1978年的《十月》,是新時期首家問世的兼備長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評論各類文體的大型文學刊物,在文學期刊出版界一直與《收獲》《當代》《花城》並享“四大名旦”的美譽。當代文學史上的諸多名篇如張承志《北方的河》、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張賢亮《綠化樹》、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等都首發於《十月》,無怪乎有人將其四十載稱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一部縮影”。

  這並不是《十月》獨享的殊榮。

  不久前,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等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40部最有影響力小說”發布,《塵埃落定》《古船》《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榜上有名,而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篇佳作背后矗立著的是一眾文學期刊的身影。活動方找出相關作品的原發刊物,磨損的封面、發黃的紙頁、素朴的裝幀,正是這一本本帶著年代印記的文學期刊,以及一次次翻看閱讀,托舉出中國當代文學深入人心的新經典。

  誠如研究者所言,當代文學期刊在某種意義上是當代文學史的草稿。關注中國當代文學,不能忽略文學期刊對文學的影響和塑造,而關注文學期刊,又不能忽略它在這40年裡經歷的起伏與蛻變。今天已經很難想象,《當代》的發行量曾一度高達60萬份,那是文化生活匱乏、文學被眾星捧月般高高舉起時代的產物,也是文學期刊的高光時刻。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繁榮,文化選擇空前多樣,文學不再處於焦點地位,文學期刊的危機感也與日俱增。於是才有上世紀90年代風起雲涌的文學期刊改版潮:或者打破傳統的“四菜一湯”、在欄目設置上出新出異,或者擴大文學外延、走“大文學”路線,再或是靠鮮明的文學主張、創作口號來引領潮流風騷……此番市場淬煉帶來文學期刊界的更新換代。

  新世紀以來,依托互聯網發展的強勢新媒體給文學期刊帶來比上一輪市場化更大的沖擊。文學現場吞吐量驚人,網絡文學異峰凸起,文學邊界被不斷挑戰,越來越多的作品越過期刊,直接在網上傳播,或者以單行本形式做更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給“發掘”文學帶來難度﹔新人層出不窮,各立品牌,在傳播力、曝光度和閱讀率上,文學期刊並無優勢,給“凝聚”作家帶來難度﹔經由上世紀80年代培育起來的傳統文學讀者群日益老齡化而漸漸流失,年輕一代讀者受教育層次、審美追求和閱讀習慣大為不同,尚未與期刊建立有效鏈接,給期刊“抵達”讀者帶來難度。

  與此同時,不能否認的是,文學APP、文學電子雜志、文學主題微信公眾號層出不窮,業余寫作群體與日俱增——人們顯然依舊需要文學,文學也並沒有離場。在這個背景下,《十月》把一場名為“設計文學——以期刊為中心的世界文學生產”的國際文學期刊論壇作為40周年紀念尾聲活動,就顯得意味深長。所謂設計文學,體現的是文學要重拾引導文學方向、開創文學潮流的抱負,隻不過是在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和文學版圖裡。當文學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漫溢無邊時,目光即邊界,怎麼看待文學將決定怎麼作用於文學,怎樣定位自身將決定會有怎樣作為。

  生動的文學現場在提醒我們,今天要做的不是去保衛文學期刊,而是去激活文學期刊,“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如不少編輯所言,要有從文學期刊到文學新傳媒的意識轉變,在文學已經變了樣的時代,樹立更主動自覺的傳媒意識。文學期刊是文學發展的縮影,這種縮影並不意味著簡單刻板的作品選,它應該是動態的、自覺的、主動介入的,能接通創作現場的躍動脈搏,能呈現對文學思潮的前瞻觀察,能表達鮮明的文學觀點和文學判斷。一期又一期文學期刊,如同一次又一次新鮮的“文學策展”,在一次又一次地開拓發掘文學的各種可能性。這是一種理想狀態,未嘗不昭示著文學期刊的立身之本:在發生巨變的文學現場,以新的定位重建與作家、與讀者、與文學的動態聯系,主動“設計”文學,自覺“創造”讀者,如此才能真正成為今天文學的根據地和未來文學的策源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