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銀幕40年佳作紛呈 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明振江
2018年11月15日07: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主旋律更響亮 正能量更強勁(逐夢40年)

  制圖:蔡華偉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影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步伐,艱辛探索,砥礪前行,以其特有的影像敘事魅力和大眾傳播方式,記錄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抒寫著中國社會面貌的滄桑巨變。同時,電影事業和產業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組成部分,堅持全戰線、全方位、全系統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

  黨和國家始終關心電影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推出了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一系列政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解放電影藝術生產力,開放和擴大電影市場,國有和民營電影企業在市場上競相迸發,實現創作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電影生產數量和票房收入逐年增加,電影作品質量不斷提高。

  中國電影始終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民族化的美學原則,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又逐步探索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主流電影——“主旋律電影”。

  恢宏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新中國電影從一開始便以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為主體,有著光榮的創作傳統與經典力作。上世紀80年代,隨著思想解放突破了束縛創作思維的桎梏,陸續出現了《歸心似箭》《小花》《今夜星光燦爛》等一批表現革命戰爭中美好人性與情感的作品,同時開啟了表現革命歷史重大題材的創作實踐。1978年拍攝的電影《大河奔流》,首次出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領袖人物形象,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著名導演湯曉丹和成蔭先后執導拍攝了《南昌起義》和《西安事變》,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相結合,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相統一,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奠定了基礎。1987年黨中央批准成立“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各電影廠先后推出了《開天辟地》《巍巍昆侖》《開國大典》《孫中山》《周恩來》《百色起義》等一批氣勢恢宏、人物豐富、情感真摯、激勵人心的電影作品。其中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大決戰》堪稱中國電影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調動了13個省市、5大軍區和各軍兵種,近百萬群眾和部隊指戰員參與拍攝影片。《大決戰》與后來拍攝的《大轉折》《大進軍》形成三大系列革命戰爭歷史巨片,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關乎中國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生死決戰,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進程,為后代留下了珍貴的革命傳統和紅色經典教育的形象教材。

  中國加入WTO之后,電影產業競爭升級,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創作拍攝也不斷創新,在內容創作、制作手段、特效技術等方面提升了影片質量,增強了觀賞效果。不僅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及重大節慶活動獻禮放映,而且自覺參與市場競爭,贏得觀眾口碑,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三部曲和《太行山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百團大戰》等,收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成績。

  革命歷史題材是電影創作的一座富礦,蘊藏著中華民族飽受苦難卻百折不撓、英勇奮斗且追求幸福的夢想,既彰顯著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又飽含著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無論從美學視角還是歷史的宏觀層面來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所具有特殊的認識、教育、審美功能,都是其他題材作品難以替代的,具有恆久生命力。

  藝術呈現中國人民的價值坐標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代表人民奮斗精神的經典英雄模范人物,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識。中國電影人以社會責任感和飽滿的創作激情,創作出一大批表現英雄模范題材的優秀影片。

  1990年拍攝的電影《焦裕祿》堪稱描寫英雄模范人物的經典作品,凸顯了黨的好干部焦裕祿一心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成功塑造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形象。此后,幾乎每一年都有表現英雄模范的電影作品推出,從《孔繁森》《蔣筑英》《張思德》《鄭培民》《任長霞》《袁隆平》《鄧稼先》《楊善洲》《郭明義》,到近幾年拍攝的《錢學森》《蘭輝》《鄒碧華》《李保國》《黃大年》等。這些表現英雄模范人物的電影作品,盡管拍攝手法和藝術風格不盡相同,但電影工作者都將真心真情自覺投入到創作中,熱情謳歌時代英雄模范,藝術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特別是在加強全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發揮電影這一具有普及性的精神文化產品藝術滋養、潤物無聲的引領作用,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雄模范人物題材電影,突出表現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為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理想信仰、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從內心深處增添熱愛祖國、崇尚英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起形象的人生價值坐標。電影工作者應當以學習英雄模范、塑造英雄模范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入研究、刻苦實踐、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地拍好這一類型影片。

  不斷滿足觀眾多樣文化需求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催生了無數激勵人心、感人至深、溫潤心靈的好故事,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厚土壤和源泉活水。電影工作者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祖國同發展共繁榮,把藝術創作的觸角深入到各行各業,將鏡頭聚焦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之中,創作出一大批題材多樣、風格各異、人物鮮活的多樣化作品,使中國銀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如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率先發起的,農村和農業題材的電影創作也率先發軔,辛勤耕耘,獲得豐收。電影《走出地平線》描寫安徽小崗村18位農村黨員契約包產到戶按下紅手印,從而揭開農村改革的歷史性一幕。《喜盈門》《牧馬人》《鄉情》《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留村察看》等影片展示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和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其他題材的影片也佳作紛呈。如工業題材有《共和國不會忘記》《血,總是熱的》《鐵人》《首席執行官》《東方大港》《青藏線》等﹔現實軍事題材有表現和平時期我軍執行搶險救災任務三部曲《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有表現國防科技戰線的《橫空出世》《飛天》等﹔科教文衛題材方面《鳳凰琴》《人到中年》《我們的田野》《高考1977》《中國合伙人》等﹔少數民族題材有《東歸英雄傳》《花腰新娘》《康定情歌》《西藏的天空》等﹔少年兒童題材有《我的九月》《遠山姐弟》《一個都不能少》《旋風女隊》等。還有一些選材獨特、風格化鮮明、藝術質量上乘的優秀影片如《黃土地》《紅高粱》《廬山戀》《紅河谷》《雲水謠》等。

  這些題材多樣化的電影作品,謳歌真善美,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生活,從不同角度發掘生活,不拘於一格,不形於一態,不定於一尊,既有英模豪杰的頂天立地,又有普通百姓的鋪天蓋地,是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凡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喜愛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就是電影創作的主旋律。

  努力達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電影工作者積極拓寬題材領域、創新藝術手法、傾心創作精品,使電影產業持續上升發展,各項指標再創新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主旋律電影創造票房奇跡、成為社會熱點的“現象級”影片《戰狼Ⅱ》和《紅海行動》。總結其成功經驗,就是要在電影創作的題材、類型、內容、風格、科技手段諸方面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地深度創新,學習借鑒國外先進電影制作管理經驗,就是提升電影工業化水平,按照新時代新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新需求、新希望,不斷拓展主旋律影片的內涵和外延,豐富其現代表達形式,使主旋律電影更具藝術魅力和觀賞價值,提升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和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裝點祖國的秀美河山,描繪中華民族的卓越風華,激發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這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廣大電影工作者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近年來已經陸續創作出一批優秀電影作品,如《龍之戰》《血戰湘江》《老阿姨》《守邊人》《我是醫生》《十八洞村》《信仰者》等。

  創作拍攝主旋律電影既要注重題材選擇和開掘,又不能簡單地依賴題材,更不能對題材進行“概念化”“粗淺化”“模式化”的圖解。必須認真解決有些“主旋律電影不好看”的問題,努力達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

  中國電影正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應當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主旋律精品力作,用充沛的創作激情、鮮活的影視語境、優美動聽的旋律、生動感人的形象來講好中國故事,激勵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