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化新聞教育改革

楊祖恩

2018年11月15日09:12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新時代高校新聞教育的主要職責是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培育符合新聞媒體需求的高素質新聞人才。本文從六個方面闡釋了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主要內涵,認為應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化新聞教育改革,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鑄就人才的靈魂,突出復合與應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強化能力鍛煉,從而培養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型新聞傳媒人才。

關鍵詞: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新聞教育﹔堅守﹔改革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的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是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思想。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高質量、高水平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1]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聞院系教學方向和教學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素質。”[1]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望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新聞媒體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發展革命,這場革命也給新聞傳媒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聞教育擔負著新聞傳媒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新聞傳媒產業發展、傳播與創新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要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望、滿足新聞媒體對人才的需求,高質量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就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主要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在浙江工作時期,就明確提出了好記者的標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談會等活動以及黨的十九大上發表了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得以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代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一)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高度重視並強化新聞輿論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對其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1]這“五個事關”明確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人是環境的產物,新聞輿論工作影響人民對社會的認知、判斷和評價,從而影響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和行為的選擇。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可以幫助人民了解並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可以激發人民對黨的熱愛之情、培育人民對黨的忠誠之心,可以調動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的興旺發達而努力奮斗。因此,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加強領導,支持發展,建好隊伍,用好新聞輿論工作這個工具。

(二)四十八字方針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結中外、溝通世界。”[1]這四十八字方針明確要求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擎旗手、司號員,是社會道德發展的引領者,是中國形象的塑造者。

(三)黨性原則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就對媒體提出了“為黨為民、激濁揚清、貴耳重目”的要求,在“2·19”講話中更是明確提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1]為此,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完全徹底地堅持黨性原則,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做到愛黨、護黨、為黨,服務於黨的事業發展。要認真堅持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守住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傳播正能量,推進改革發展,凝聚人心,維護穩定。要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力量。

(四)正面宣傳為主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方針

正面宣傳為主是黨對新聞輿論工作一以貫之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明確指出,“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1]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於改革的深水區、發展的攻堅克難期,需要的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需要媒體鼓氣而不是泄氣。新聞輿論工作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真理、反對錯誤,要當戰士、不當紳士,要幫助人民學習、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激發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熱情。

(五)創新是發展新聞輿論工作的主要方法

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工作方法,把方法比喻為到達彼岸的船或者橋,方法得當就事半功倍、方法不當則會事倍功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他認為,當今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能否敢於並善於創新、使其日新月異,是它能否擁有強大生命活力的關鍵。在媒體融合發展、新媒體有風起雲涌發展之勢的時代,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既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又要創新工作理念、內容、方法、手段等,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方法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做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因地而異。要推動融合發展,佔領制高點,充分認識、接納、運用新媒體,真正實現互聯網+,而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要把握好新聞的時、度、效,拿捏好新聞的採、編、評、播的方向、時間、強度等。要增強講故事的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提高我國新聞工作的影響力。

(六)人才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會見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會代表時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3]優秀的新聞人才,一是要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責任心,二是要擁有專業的新聞精神和新聞技能。因此,高校在新聞人才的培養中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師生頭腦,鑄就新聞人才的“定盤星”,培養他們的黨性原則,使他們牢記社會責任。要培養學生的新聞意識與新聞作風,樹立新聞專業精神。要幫助新聞專業學生掌握十八般武藝,提高業務能力,鍛煉他們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1]。要讓他們懂互聯網思維,掌握新媒體知識,主動適應媒體融合大發展趨勢,搶佔新媒體陣地,佔領新聞輿論工作的制高點。要教育引導新聞專業學生勇於深入調查研究,善於創新,善於把握時、度、效,為從事新聞輿論工作奠定基礎。

二、深化新聞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國新聞教育的指導思想。高校新聞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順應時代潮流,做到堅守與創新並存,既遵循新聞工作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又不斷探索新時代新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徑,努力提高新聞傳媒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發展的新需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鑄就人才的靈魂

在媒體變革風暴引起的新聞改革浪潮中,新聞輿論界人士、新聞教育工作者對新聞教育的內容、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那就是新聞精神的培養必須堅守。因為隻要魂在神就在,靈也會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當今中國新聞人的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學中去,使新聞學真正成為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使學新聞的學生真正成為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秀人才。”[1]新時代的新聞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鑄就新聞人才的“定盤星”是首要任務。

在培養目標上,要培養忠誠黨的新聞事業,具有扎實的新聞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新聞創造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新聞人才。首先,要引導學生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高校新聞教育要讓新聞專業的大學生明確,黨的媒體姓黨。要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黨的宗旨,堅信在社會主義中國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激發新聞專業大學生愛黨、愛人民的情感,增強其愛黨、護黨、為黨,愛人民、為人民的自覺,服從黨的領導、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其次,要培養學生求真的品質。要讓學生明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的道理,並堅持新聞工作這一基本原則。要讓學生明確進行實地採訪是新聞真實的根本保証的道理,並培養他們不管是夏日炎炎還是數九寒冬,不管是頭頂烈日還是披星戴月,隻要有新聞事件發生就要第一時間趕到第一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源的好習慣。范長江、鄒韜奮、魏巍等優秀新聞工作者,無一不是堅持真實這個新聞原則的典型代表,也無一不是冒著紛飛的炮火、酷暑與嚴寒,克服一切困難深入一線獲取新聞源、及時進行新聞報道的優秀新聞人。新媒體時代,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但假新聞、反轉新聞不僅混淆了視聽,也降低了民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新聞教育要讓學生明確不管任何時代,真實均是新聞的生命。信息越是發達、繁雜,越是需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辨別力,走基層,到工農商學兵的工作(戰斗)、學習、生活的第一線去獲取新聞是新聞工作的良好行為習慣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育與專業課滲透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環境熏陶相結合,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要加強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教育,安排理論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老師擔負這門課的教學任務,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新聞專業課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要積極實施思政課程滲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努力發現專業知識中的相應成分,尋找結合點,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特別是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要積極營造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文化氛圍,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寢室、實驗室等師生學習生活的場所,通過懸挂新聞名人名言錄等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使環境發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還需要去感悟、去內化,高校新聞教育要在課程實踐、專業實踐中引導學生體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並轉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指導自己的新聞行為。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復合與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領域,善用現代傳播手段,會使‘十八般兵器’,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新聞輿論工作者。”[1]要實現這一目標,在新聞教育培養方案中就必須明確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服務媒體融合發展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媒體融合對新聞傳媒人才素質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必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必須不斷滿足行業變化與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新聞傳媒業的發展變化倒逼新聞教育探索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我國高校新聞教育,尤其是新聞本科教育院系近年來對本科新聞教育與人才培養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大膽的探索,發表了不少相關的學術成果,本科新聞教育與人才培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體現了一定的行業性和時代性。通過討論與交流,新聞教育界基本達成了本科新聞傳媒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是培養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的共識。

培養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要從培養方案做起。在核心課程的設置上,一是既要體現專業特色、具有專業個性,讓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氣質,又要具有交叉融合,具有復合的共性,服務於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媒體融合使得紙質媒體、廣播電視以及網絡新媒體融為一體,要求新聞從業者既能從事傳統媒體工作,又能進行新媒體的採編工作,成為“雜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媒體融合發展需要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媒體的競爭力主要源於媒體產品的質量,新聞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專業技能、在於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萬金油”式的人才沒有競爭力、更無持續發展能力,隻有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專業技能,才能擔當起做好新聞工作的重任。二是要突出應用性。在課程、學時的設置上,要加大實踐的力度,要強化實踐教學與學習的考核力度,讓新聞專業的師生重視實踐教學與實踐能力鍛煉。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做到課堂內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課程實踐與行業鍛煉相結合。要制定鼓勵學生“以賽代練”等一系列獎勵學生積極動手、大膽創新的制度,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鍛煉。三是要體現時代性。信息技術革命導致信息技術知識與日俱增,信息技術在媒體的運用使得新聞傳媒學科知識激增,這就要求新聞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要根據新聞行業的變化和需求,適時更新課程設置,增加時代性很強的新課程。

在人才的培養方式上,要採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方式。現代新聞人才的培養需要充分發揮高校新聞院系和媒體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在新聞傳媒人才的培養上,高校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教師理論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但實踐經驗少,學校的實踐平台、設施不足。和院校相比,媒體從業人員具有實踐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媒體的實踐平台多、設施設備多又好。要做到協同育人,實現高校教師在理論傳授上負主要責任,媒體優秀從業人員在技能培養上多做一點,就可以使學生既能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成為優秀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繼續加強宣傳部與高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如果能實行高校與媒體合作辦學就更好了。

(三)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強化能力鍛煉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新聞傳媒學科知識激增,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教育要適應這種變化,在課程教學方面應增添時代性強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採訪與寫作》課過去主要是紙質媒體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內容,但是媒體融合要求新聞工作要“一次採寫、多種生成、多端傳播。”[4]一個新聞源既要編輯成及時發送的網絡在線新聞,又要編輯成手機新聞、電視新聞,甚至是報紙新聞,其寫作要求差異很大,這就要求老師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增添網絡新聞、手機新聞和電視新聞的採寫要求和思路、方法。高校新聞教育要“實現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向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轉變,從注重知識的驗証向注重問題的解決轉變”。[5]在新聞教育教學中,既要傳授新聞傳播的原理性知識,又要講解實踐性知識,尤其是在作業的布置上,要把一味地讓學生抄書抄報變為作品的生產,實現“專業—作品—產品”一體化,“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6]

(四)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

觀念決定命運,方法決定成效。新聞教學要取得良好的實效性,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上,要去除僵化教條的照本宣科、我講你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哈佛大學有句名言,大學教育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思考並善於思考。教學中要善於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活動既形象生動、又讓學生容易理解掌握。要強化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剖析,既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原理性知識,又向新聞專業的大學生提供新聞產品生產的示范,使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讓行業專家走上講台,用師傅把學生引進新聞行業的大門。所謂“師傅”就是行業專家。他們既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創作經歷、體會、有自己的作品,通過自身的工作經驗與教學去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進行新聞實踐活動。要實行新聞專業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雙導師制度,發揮高校教師理論知識豐富、行業導師實踐經驗足互為補充的優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新聞作品生產的能力。在課后作業與練習上要增強實踐性,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作業的布置上要去除學生隻在書上找、隻會抄書的現象,讓學生採編作品,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原理性知識、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在實踐教學上,要實現教室、實驗室、工作室相結合。“創新之根在實踐”[5]。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是新聞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新聞生產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包括實驗室教學、第二課堂活動、見習、生產實習等方面,要建立實驗教學的評價機制,科學組織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同階段的實踐能力鍛煉。實驗室(工作室)是實踐教學、大學生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一要加強建設,緊跟媒體發展的步伐、增強時代性、實用性﹔二要加強開放,提高利用率。工作室是有學校老師、行業專家領頭組建的新聞作品生產車間,帶有很強的專業性、特殊性和實踐性。學生在校期間進入工作室見習、實習,是在“師傅”的帶領下開始作品創作的初始階段。高校新聞院系建工作室的方法與途徑多種多樣,可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也可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還可以校媒共建,充分發揮媒體豐富資源與媒體專業人員工作經驗的作用。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在校進行專業能力鍛煉的重要途徑,要發揮其相應作用,需要實現第二課堂活動專業化,開展諸如課程匯報、專業匯報、畢業匯演展示等活動,既豐富校園生活又檢驗教育教學效果。社團是大學生興趣培養、個性凝練的重要組織,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新聞人才培養需要新聞院系實現社團專業化,通過學生社團凝聚一批興趣相投的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見習、生產實習是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要建立足夠的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完善大學生見習、實習的管理評價制度,使大學生的實習工作具有系統性、科學性。

(五)創新隊伍建設途徑,培養優秀師資

教師是辦好學校的根本。新聞教育改革的關鍵、難點在教師,推動新聞教育改革,必須進行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需要採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是改造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師資隊伍,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通過進修等方式使教師學習和掌握新的理論知識,通過到傳媒單位挂職鍛煉等方式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使學校的老師既擁有扎實的傳統新聞理論知識,又有現代傳播知識,還具有媒體工作的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成為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實踐的“雙師型”教師。二是引進、聘請媒體優秀從業人員為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師,擔任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指導大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專業實踐活動,逐步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成為能夠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型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馬昌豹.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創新論探析[J].中國記者,2016(3).

[3]陳凌.融合發展,激發媒體生產力[N].人民日報,2017-8-18.

[4]尹維祖.學習踐行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之淺見[J].西部學刊,2017(11).

[5]白貴,劉念念.應用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內涵及培養體系建設[J].採寫編,2017(1).

[6]潘海涵,湯智.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2(2).

作者簡介:楊祖恩(1964—),男,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聞教育研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