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育英學校七十華誕

李東東校友主講“抒寫辭賦新古文 狀描偉大新時代”

2018年11月17日14:55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北京市育英學校70華誕·校友講壇”會場。

2018年11月17日,北京市育英學校舉辦了紀念建校70周年校友開放日活動,各屆校友、老教師及在校師生近5000多人匯聚在美麗校園,共同慶祝育英學校建校70周年。

在開放日活動舉辦的“北京市育英學校70華誕·校友講壇”上,育英學校第12屆畢業生、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校友應邀作了《抒寫辭賦新古文 狀描偉大新時代》的主題講座﹔1975屆第一屆高中畢業生楚雙建校友、2014屆高中畢業生周駿蕭校友,分別作了《育英,不可磨滅的青春記憶》《敬禮!我的母校,我的老師》的主題講座。在校師生及校友1000余人聆聽了講座。

育英學校第12屆畢業生、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
李東東校友作《抒寫辭賦新古文 狀描偉大新時代》主題講座。

李東東的講座分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中華文化——育英一向重視傳統主題教育”“記錄民族復興,狀描改革開放——新時代賦予新古文以新使命”“擴充題材內涵,豐富表現手法——走筆於規矩的遵循與破除之間”“感恩育英培養,禮贊教育事業——體物寫志書文互成創作《育英賦》”等四部分。

在講座“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中華文化——育英一向重視傳統主題教育”時,李東東說,育英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結下不解之緣。回顧母校早期的光榮歷程,可以看出革命文化深深影響並教育著廣大育英學子——為實現共產主義和祖國繁榮富強奮斗終生。在弘揚革命文化的同時,育英堅持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這種理想信念教育的早期形成,在以后的幾十年裡始終鼓舞、激勵著我們,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精神和斗志奮勇前進,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一輩子為人民服務。

在講座“記錄民族復興,狀描改革開放——新時代賦予新古文以新使命”時,李東東說,我們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有力地凝聚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文化自信。

李東東說,我的主要工作經歷都是在改革開放時期,今天回看,與我的同齡人一樣,參與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奮斗歷程。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寫的賦作,也都是謳歌改革開放各條戰線成就之作。

李東東在講座中介紹了自己20余年來先后撰寫了20篇賦作,重點介紹了在擔任張家界市委副書記期間撰寫的《張家界賦》,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期間撰寫的《寧夏賦》的創作緣起、寫作過程和社會評價。

在講述“擴充題材內涵,豐富表現手法——走筆於規矩的遵循與破除之間”時,李東東介紹了自己撰寫辭賦時的創作表現手法。

第一類,在精研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梳理、提煉、總結,最后歸納成文,《寧夏賦》《中共中央黨校小賦》《國家行政學院小賦》《北戴河賦》《八一賦》《清華賦》《鐵道兵賦》《故宮人頌》等。第二類,以中華民族璀璨歷史為鋪墊,烘托今人的智慧和新時代的輝煌,如《協和賦》《國家開放大學賦》《北斗賦》《軍事外交賦》《嫦娥賦》。第三類,按照時空順序和歷史發展脈絡,娓娓道來,如《鐵道大學賦》《人民大學賦》和《育英賦》。第四類,屬於記錄歷史、謳歌壯舉、禮贊精神,如《玉樹參天賦》《廉潔奧運賦》。

李東東講述了在《寧夏賦》《中共中央黨校小賦》《國家行政學院小賦》《北戴河賦》《八一賦》《清華賦》《鐵道兵賦》《故宮人頌》等賦文的創作中,力求將傳統賦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新古文,既遵循、保留了賦體的文字、韻律、節奏、結構等形式美的因素,又融入了人人能懂的時代語言,避免了因過於鋪陳詞藻而空洞乏力的窠臼。在氣勢恢弘中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增添作品的象征意蘊和審美層次。

在“感恩育英培養,禮贊教育事業——體物寫志書文互成創作《育英賦》”中,李東東介紹了《育英賦》的創作過程與心得。

李東東說,育英的校友們每年都聚會,這已成為母校這個大家庭的一項傳統。今年是母校建校70周年,也恰逢我們第12屆二班同學入學60周年,年初我們精心制作了一本畫冊《跨越一甲子的記憶》,作為迎接建校70周年的禮物,在聚會時敬贈給母校、老師、同學、校友,留住終生的友誼,攜手走進新時代。學校領導接受我們贈送的畫冊后,非常認真地提起幾年前就約定的、希望我在2018年撰寫《育英賦》,作為對育英學校成立70周年的獻禮和紀念。

李東東說,能夠為母校建校70周年奉獻一篇賦作,我在欣喜之余也深感重任在肩。作為育英學子,幾十年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工作,我都牢牢記著來自於“源頭”的教育,這就是——忠誠、執著、敬業、奉獻﹔正直做人,認真做事,力爭向黨、向人民、向老師交上一份人生的合格答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半個多世紀過去,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啟蒙之地、啟蒙之師,盡自己所能給予母校回報和支持,並為促進教育進步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留下小小文化記憶——這就是我創作《育英賦》的初衷和必然。

李東東說,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幫助下,通過仔細梳理、回顧和領悟育英的薪火傳承、篳路藍縷、紅色傳統和綠色發展的歷程與特點,最終決定以“建校”、“傳承”、“接班”、“發展”作為寫作脈絡。金秋時節,距育英70周年校慶十余天的10月26日,《育英賦》在《光明日報》刊發,祝賀北京育英學校七十華誕,並期望育英人和育英精神代代相傳。

講座中,李東東結合《育英賦》中的幾段,介紹了對母校的光榮歷程與革命傳統的理解和描述。並感謝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書法家、文化學者張志和教授對《育英賦》進行的書法再創作,與詞賦書文互成、文墨相生,力圖使最具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線裝書局與學校一道,以經折裝、冊頁等不同的形式將之裝幀出版,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融合。

講座結束后,李東東校友與育英學校教師代表屈岩、學生代表杜亦森共同朗誦《育英賦》,寄意育英學校在新時代的開拓與發展,表達對母校的感恩和祝福。

李東東校友、屈岩老師、杜亦森同學,三代育英人共同朗誦《育英賦》。

李東東校友向育英學校贈送了著作,育英學校校長於會祥代表育英學校接受捐贈,並向李東東校友頒贈了捐贈証書和紀念品。

李東東校友向育英學校贈送著作,於會祥校長頒贈捐贈証書和紀念品。

育英學校第12屆畢業生代表集體向育英學校贈送了圖書,於會祥校長代表育英學校接受捐贈,並向校友代表頒贈了捐贈証書。

育英學校第12屆校友代表捐贈圖書后,與於會祥校長合影。

於會祥校長在致辭中說,育英學校在70年的征程中,一代代的老師把自己的青春、知識,奉獻給了學生﹔育英培養的一代代學生,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了社會。育英以責任傳承初心,用擔當堅守使命,教師辛勤耕耘,培育學生努力回報祖國。在各界校友,尤其是老校友的支持下,育英學校的未來將更加美麗。

育英學校於會祥校長致辭。

在校師生和校友代表認真聆聽講座。

北京市育英學校的前身是“中共中央直屬育英小學”,1948年建校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1949年隨中共中央一起遷入北京。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六一”兒童節為育英題寫了“好好學習 好好學習”的校訓。20世紀80年代,胡耀邦總書記題寫了校名。育英學校現有在校生近6000人、教學班145個,分布在萬壽路校區、紫金長安校區、航天校區和西翠路校區﹔並在密雲區、大興區、延慶區辦有三所分校 ,已發展成為“一校四址、三個分校”的集團化學校。

七十載風雨歷程,七十載弦歌不輟。參加校友開放日的育英老校友表示,母校的歷史,鐫刻著每一位育英人的風採﹔母校的發展,凝聚著每一位育英人的心血。走進校史館再次喚起紅色記憶,參觀最美校園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聽校友講壇激起家國情懷,瀏覽教育教學成果展覽,為母校的發展點贊。

育英有關負責人表示,育英學校建校70年來,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立德樹人的價值觀﹔辦學至今,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合格畢業生,他們當中既有黨、政、軍等方面的領導干部,也有專家學者,以及各行業領軍人物、成功人士,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七十華誕是育英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更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全體育英人踏上新的征程,將用實際行動為學校新的輝煌不懈努力,再譜華章。

第12屆校友代表展示李東東校友創作、著名書法家張志和書寫的《育英賦》畫冊。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