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在大亞灣探尋“奇跡”謎底

馮學知
2018年12月18日13:3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大亞灣探尋“奇跡”謎底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被冠以“奇跡”之譽。究其原因,人們能夠列舉出種種理由。但對於我這樣的“90后”而言,缺少了今昔強烈對比的體驗,理解今日成就就更需要親身探訪。在大亞灣核電站的採訪,便是給我上的最好一課。

  今年7月下旬,我隨聯合採訪團到訪離深圳市區約2小時車程的大亞灣核電站。對於這座初識於中學教材裡的高端設施,我原以為應是戒備森嚴、廠房林立的神秘工業區。進去之后才發現,這裡依山傍海、綠蔭成片、滿目翠綠,更像是一個旅游度假區,讓同行的記者們無不感到意外和驚喜。

  銀灰色為主調的公關中心展廳是了解核電站的第一課堂,這裡安放著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全景沙盤模型、核島、常規島及相關設備模型,還有許多科普圖片、文字以及模擬機、問答機等展品。看著眼前這些模型、圖片,誰能想到,30多年前的這片荒山野嶺,會成為中國核電成長逆襲的搖籃。從大亞灣核電站99%的設備依靠進口,到“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86.7%的自主化程度,從30多年前的一窮二白到今天躋身世界核電發展第一方陣,中國核電事業的逆襲故事就像改革開放的奇跡一樣,令人驚嘆、著迷。

  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內地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也是內地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

  如今講起來順理成章的事情,在當年邁出第一步時往往要下巨大決心。曾任大亞灣核電站廠長的濮繼龍介紹,40年前,中央決定引進兩台法國核電機組,資金是最大問題——以彼時國家外匯儲備存量,傾囊而出也買不起。為了尋找出路,廣東省決定採用“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模式,即向外資銀行借貸、賣電給香港換取外匯、與香港合資運營。“經費來源是借貸,這在國際上是普遍的,但是在中國還是第一次。有人覺得風險太大,40億美元的債還不了怎麼辦?”濮繼龍回憶說,“但是最后鄧小平同志還是做了決定。”

  和許多領域的改革探索一樣,大亞灣核電站也曾面臨過夭折的危險。1986年4月26日凌晨,發生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由此滋生的“恐核”情緒也波及距大亞灣50公裡外的香港。關鍵時刻,中央領導再次一錘定音:“建核電站不能改變。”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沒有改革者的務實與擔當,就沒有如大亞灣核電站這樣一次次地成功闖關。

  當然,中國人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座核電站。歷史反復啟示我們,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要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包括在核電領域。為了培養中國核電技術人才,從1989年開始,中方分三批派出了115人到法國、英國培訓。中國廣核集團文化宣傳中心主任黃曉飛告訴我們,當時一個人的學習成本大概有130萬法郎,按當時金價折算,可以買到同一個成年人體重相等的黃金,因此,這批人員還有一個專門的稱號——“黃金人”。

  作為當年被派出去的“黃金人”,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的盧長申回憶說,派到法國核電站現場培訓,必須先考核領取法國核電站頒發的資格証書,才能作為在大亞灣核電站上崗的資格憑証。“大家懷著強烈使命感和責任心,克服生活、語言上的各種困難,下定決心要學有所成,管理好我國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

  現如今,中國不但不需要再派員出國培訓,反而開始為英國培養新一代核電工程師。經過30多年的發展,大亞灣核電基地可以開展從主控室操縱員到換料操作員、維修技術人員,再到工程建設人才、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訓,並建設了總投資達20億元的國內核電行業最完備的培訓設施,成為中國廣核集團及我國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在一座三四層樓高的廠房內,安放有與核反應堆等比例大小的模擬訓練設施,盧長申自豪地告訴我們,“核燃料操作員訓練中心全世界僅有兩個,一個在法國,一個就在中國的大亞灣。”

  經過這麼多年的運營和研發,大亞灣核電站不僅源源不斷地為粵港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清潔能源,還將我國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出口到英國。“出口一座華龍一號核電站相當於出口200架中型商業客機,能帶動中國裝備制造業5400多家企業走出去。”黃曉飛說,中國核電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

  採訪臨近結束,一位台灣同行向我感嘆:“改革開放的奇跡不是偶然,它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奇跡組成的。”我深以為然。從航天到高鐵、通信,從蛇口到浦東,大大小小的發展奇跡,哪一項不是由改革者的膽識與擔當、拓荒者的拼搏和堅守換來的?

  車行出園區時,我看見一對在草坪拍婚紗照的新人。回望大亞灣核電站如畫的風景,這裡不僅蘊藏著中國改革開放奇跡的謎底,也勾勒出美麗中國的藍圖。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