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40年改革開放引來國際關注

梅佳
2018年12月18日13:3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40年改革開放引來國際關注

  今年7月到深圳書博會採訪,看到一張老照片,甚是觸動。照片裡,一面玻璃門上貼著“關門了,請明天再來”字樣的臨時告示,外面卻是人頭攢動,滿臉期盼的表情,用渴求的眼光盯著玻璃門內。老照片記錄的是1996年第七屆全國書市在剛建成的羅湖書城舉行的盛況,知識和讀書以其特有的面貌吸引著特區的讀者們,當年的盛會也創下了銷售量、訂貨總額等全國紀錄。

  今年深圳書博會上還展示了一種佔地小而精巧的“無人販售小書店”,僅需要幾平方米,方寸之間,精選書籍、文創產品和小百貨等一應俱全。讀者掃碼進入,自取所需,然后掃碼結賬,完畢后自動開門離開。這讓我們看到,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閱讀的各種可能性,也促進了更多行業間的互相融合。

  從這一點,我們也看到了與中國改革開放同發展的出版傳媒業做出的很多探索。今年名喚“司南君”的百科機器人面世了,“神似”孔子的它存儲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海量內容數據資源,非常博學、應對自如,讓我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40年,是出版傳媒業高速發展的40年,一系列蕩氣回腸的經歷,正是40年“中國出版傳媒故事”的濃縮。而這些改變與變化,早已自然地融入我們的生活。

  記得一次採訪與改革開放同歲的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作為他們那套影響深遠的“理解中國叢書”合作方之一——斯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有一位編輯總監湯恩平,40出頭的德國人,跟中國淵源頗深,上世紀80年代就在北京居住生活。

  湯恩平回憶說,那時他隨在醫科大學教書的母親來京,1985年坐地鐵二號線上學,幾乎是唯一會固定出現在二號線裡的外國小孩,他還記得當時二號線隻開通了半圈。有一次他生病好幾天沒出現在地鐵裡,再去坐地鐵,工作人員都會詢問他的情況。

  這種熱情對一個少年來說,“略有些關注度過高”。成年后的他幾次回中國工作,包括作為斯普林格北京辦公室的執行編輯,他將少年時的這段經歷理解成中國人對外界濃厚的興趣。改革開放回應了這種興趣,同時,也回應了世界對進一步了解中國發展的日漸濃厚的興趣和渴望。

  我當時略有些吃驚。如果倒回40年前,那時候的出版、寫作、讀書之人也會驚訝於現在,我們不僅依然對引進圖書有高度興趣,還生產了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產品輸出到國外市場,其中一些引起了轟動效應。

  我們用原創繪本講述亙古彌新的傳說和傳承﹔我們証實了中國人在科幻方面旺盛的想象力﹔我們的小說家講的故事不僅征服了外國各獎項的評委,還有世界各地的讀者們。

  我們還“發明”了中國式的網絡文學,以及其運營模式,現在各種翻譯文本的中國網絡文學不僅有很多外國擁躉,還有用英語直接創作中國式網文的外國作者。

  沒記錯的話,翻譯劉慈欣《三體2》和《球狀閃電》的美國譯者周華出生於1978年。高中時選修了中文的他,在大學數學系畢業之后選擇來華深造中文,現在留在北京做翻譯。一次從咖啡館採訪出來,我還要請他幫忙指路去地鐵,多麼有意思!而這,就是40年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收獲。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