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視《感動中國》開播16年 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龔亮
2019年01月08日07:1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2018年3月1日,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揭曉。87歲的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第一次被全國人民熟知並尊崇。2017年,因罹患癌症,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將畢生積蓄8809446元無償捐獻給了華南農業大學。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說。朴實的話語,蘊含深沉的愛國奉獻精神。

這一年,感動中國的還有犧牲時年僅27歲的消防員楊科璋。他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落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保住了孩子,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平凡的崗位上,楊科璋無數次出生入死。雖然他年輕的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他帶給人們的感動與力量如熾烈的陽光,洒滿神州大地。

人們也同樣記住了“不忘初心為民造福的好干部”廖俊波、放牧守邊34年的姐妹花卓嘎和央宗、被譽為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楷模的科學家黃大年……

感動,源自人們的情感共鳴,更代表一種普遍的價值取向。自2003年2月14日央視《感動中國》欄目開播以來,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萬千觀眾。16年來,已經推選出100多位感動中國人物,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張寶艷、秦艷友是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們開始關注尋親信息,並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

為了運營好網站,張寶艷辭去工作當了一名全職志願者。她提出的“關於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採納。DNA數據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准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自成立后,“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在張寶艷的帶動下,志願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重要力量。

“無論是瞬間的壯舉,還是經年累月的堅持,這些被人們推選出的感動中國人物,身上都蘊含著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品質。他們之所以給人力量,在於不管世道人心發生什麼變化,他們仍在堅持真善美。他們不但沒有隨波逐流,反而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堅守某一種品格,或愛國,或孝悌,或友善,或擔當。”中國政法大學倫理學教授、博導趙慶杰說。

退休后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是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胡佩蘭70歲時才退休,退休后仍一直堅持坐診。她生活節儉,卻經常給病人墊付醫藥費。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但她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對患者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100元。2013年7月,98歲的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時到醫院坐診,讓患者深受感動。

在《感動中國》節目的帶動下,很多媒體也開展了類似的報道活動。一些網絡媒體定期推薦網友身邊的好人好事。有人說,感動是一種很好的道德培育方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被高尚感動的人們,必將與高尚同行。

山東科技大學思想政治輔導員袁慶遠,每年都會認真收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節目中,感動是唯一的衡量標准。無論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人們敬重的是他們身上閃現的人性光輝。他們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德,激勵我們用愛心傳遞愛心,用溫暖印証溫暖。”袁慶遠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能夠感動中國、被萬千群眾充分認可的榜樣的力量更是無窮的。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感受到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於奮斗的精神。這些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趙慶杰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