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青年報:電視問政節目其實是"一鞭子"

張靜雯
2019年01月13日07:3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視問政節目其實是“一鞭子”

日常生活在西安這座城市的市民,對安全感的要求似乎十分苛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安那檔叫《問政時刻》的電視節目那麼火。印象裡,這檔節目近些年至少兩次“轟動全國”。一次是2017年2月的環保局專場之后,戶縣環保局原領導班子被集體免職。還有一次是2018年4月,教育局在節目中收獲了突破天際的低分21.89分,現場市民觀眾對整改成果都不買賬,追問“既然能改好,早干嗎去了?”

1月8日,《問政時刻》播出2019年的第一期,針對的是黑臭水體污染問題。節目中一條短片裡,藍田縣的水務部門把澇池污水裝車運到河堤路上隨便倒掉。這跟“加蓋式治污”,望之好似一對異性兄弟組合。

現場的觀眾看了,明顯淡定不能,徑直出言諷刺:藍田縣處理污水,“很有高招”嘛。聯系到教育局專場中那句“早干嗎去了”的靈魂追問,你有沒有感覺到,這節目其實就是政務版的吐槽大會?

電視問政是嚴肅的節目,沒有編劇精心編排段子,觀眾的追問明顯帶有情緒宣泄色彩,但都是真實痛點的反應,可不是啥節目效果。這麼嚴肅的問責,節目現場很少有人笑得出來,卻莫名散發出一種綜藝類般的喜劇感。這種“喜劇感”,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場景,讓荒唐充分暴露。

拿西安最近的這期問政節目來說,高陵區的環保局長和水利局長,對轄區內污水滲坑的數量,半天都沒核對出一個統一的口徑。雖然水利局長確鑿明示,鑒定標准很直觀,看著黑聞著臭的就算,但我聽了半天,也沒搞明白為什麼兩個單位給出的數據差異那麼大。

平心而論,這期節目裡,兩個市級部門的一把手表現不算囧,特別是環保局局長劉軍,態度很誠懇,講話也比較實在,但整場看下來,各區縣水務與環保部門的負責人,還是時不常冒出官話套話來。

這種狀況,在其他地方的電視問政節目中也多有暴露。最典型的是去年底湖北仙桃市的一場節目裡,局長們不正面回答問題,甚至情不自禁做起了工作講話,惹得台下的市委書記給主持人遞紙條,直言局長們“令人生氣”。

類似的場景,擱在辦公室、會議室裡,雖然也叫人厭惡,卻很難像在舞台上一樣,渲染出諷刺的戲劇效果。更重要的是,曝光的亂象、佛系的治理與某些官員的套話疊加,意味就更加深長,亂象背后的懶政、怠政、形式主義,不經意就露出了馬腳。

電視問政的鏡頭所對准的,多數都是地方的痼疾。按說問題顯而易見,但每每在電視問政的鏡頭前,主責的官員們都免不了暴露過長的反射弧。各自領域的亂象,原本應該是監管部門去發現和查處的,卻被調查記者“截了胡”,著實尷尬得緊。西安有個自媒體對此批評得很形象,有些公職人員就是“給一鞭子挪一步”。

老實講,各地的電視問政節目,其實也是“一鞭子”,隻不過抽得更疼而已。

我的一個前輩做過某地問政節目的嘉賓,就他現場的感受,那些官員的緊張都不是虛的,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分管工作中的哪一點過失將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揭露。好些地方主政官員,對電視問政節目都給予了非同一般的重視。壓力的傳導,直觀得不能再直觀。這貼合了當下社會治理、作風建設的大形勢,那些“為官不為”的官員們,恐怕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

給相關部門和公職人員加壓,確實能帶來風氣的轉變、行政效率的提高。可是,痼疾之所以頑固,是因為其特殊的生存土壤。就說西安教育局的整治,關停校外培訓機構多少多少家之類,看起來成果卓著,可是一時關了,就等於治好了麼?

再說地方環保治理,這塊工作總給人一種一面佛系、一面苦情的觀感。佛系自不必說,問政節目裡就已經充分暴露,但另一方面,好些環保官員、環保執法人員也有苦難言。近日,陝西漢中一個村支書,為了制止非法採砂,險些被打瞎了眼睛。前不久,還是非法採砂,河南信陽一個副區長在執法時當場失態,現場給人“判刑”。這兩個一體兩面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盤根錯節的地方生態。如果不能改變治理思路,做系統的、全局的考慮,那麼加碼的壓力,也可能只是變成基層工作人員升級的焦慮,卻無法抵達根本。

一個西安的朋友,向我強烈推薦當地交警部門的公眾號,市民可以方便參與互動,還能隨手拍、曝光交通違法。據他觀察,長久令人頭疼的道路秩序問題因此大有改善。電視問政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以及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它有諷刺喜劇的效果,意義更多在於暴露和警示。社會治理終究是深入毛細血管的細活兒,普通人的安全感和獲得感,也許並不在那些驚心動魄的整改裡,而在可以隨時參與的細致入微的日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