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學與文化》刊有詩書氣自華

2019年01月15日13:3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學與文化》刊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我們的詩詞、我們的文化是長久的,是可以持續傳承、永葆真純的。”2018年12月17日晚,在第22屆“葉氏駝庵獎學金”頒獎典禮上,面對來自南開大學不同專業卻同樣摯愛古典詩詞的學生,94歲的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葉嘉瑩教授發出了深情寄語。

而了解葉嘉瑩、了解中華古典詩詞乃至古典文學的讀者也一定不會忽略一本雜志——《文學與文化》。尤其是自2010年改版后,《文學與文化》以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詩教傳承的堅實平台為宗旨,在形成鮮明特色的同時,在學界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傳者心火點燃中華詩教

近年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重視,長期近乎失傳的古典詩詞吟誦也開始為人們所關注。此前,在中央電視台大型節目《朗讀者》的舞台上,葉嘉瑩教授向現場觀眾講述了古典詩詞吟誦的獨特價值。她說,“我的心頭還有一點火,我願意把這火繼續傳下去。”而在更早前,《文學與文化》就已開辟了《中華古典詩詞吟誦》專欄,發表一系列論文,促發並引領這一中華民族語言文學特色成為文化熱點。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發現,這一欄目發表的文章不僅涵蓋對中華吟誦的搶救、研究以及在當代的傳承,也有關於吟誦學術史的回顧和梳理,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的探討。圍繞業界大家的詞學貢獻和詩教思想,該欄目相繼發表了海內外研究者的論著。經由刊物傳播,以葉嘉瑩教授為代表的業界大家也引發了社會更多關注。

作為古典詩詞的研究者,南開大學青年學者張靜對《文學與文化》陸續發表的葉嘉瑩教授的9篇長文印象尤深。她告訴記者,“葉嘉瑩教授的文章,從漢語言文字的特質、中國古典詩歌的思想、情感基礎等角度,深入闡述了吟誦傳統與中國‘舊詩’美學特質的密切關系,讀來感覺淋漓盡致。而她的生平自述及治學經歷等文章,更讓人肅然起敬。”

新思路觀點彰顯獨家特色

自《文學與文化》創辦之始,《小說和小說批評》欄目就為學界同行矚目。作為古代文言小說研究的著名學者,南開大學教授李劍國在該欄目先后發表多篇文章,不僅涉及唐代傳奇版本比勘、故事源流考察以及小說的文化內涵等,對於古代小說經典《紅樓夢》《水滸傳》等作品的研究,較受人關注。

作為《文學與文化》的主編,陳洪在古代小說理論、明清小說研究方面造詣精深,對文學與宗教以及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探討也多有建樹,其文章中的新思路、新觀點往往會引發同行關注,被眾多學術文摘類期刊轉載。

當然,《文學與文化》的文章影響並不限於學界。該刊有關《水滸傳》系列文章刊發后,作者便受邀到首都圖書館作專題演講,吸引了大量普通讀者。作者依據論文展開的講稿,在眾多公眾號上均有頗高的點擊量和轉發量。讀者“紅富士”便在刊社微信公眾號留言道:“精辟,深邃,獨到!非常贊賞陳老師的觀點!”

多維視野關注文化建設

《文學思想與文化》《文學與性別》《“天津學”與城市文化》……這些欄目的設置彰顯出《文學與文化》在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注意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的結合,從寬廣的文化視角考察文學的問題,從文學的問題中看出文化層面上的意義。南開大學教授周志強多年來策劃和主持的《文化研究》欄目便是以活躍的思維、前沿的話題、中外學者的對話交流,成為其中的典型代表。

不少學界同行以及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都被這一欄目的充滿時代氣息的學術命題所吸引,諸如《大眾文化與價值觀》《視覺文化研究視角下的畫報》《電子游戲文化》等,幾乎每年都有數篇國外知名學者的成果譯為中文,在該欄目首發。對此,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陳琰嬌說,“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我不僅從這一欄目汲取了豐富的知識營養和前沿信息,很多內容對自己也有較大的啟發。”

為了扶植學術研究的新生力量,《文學與文化》還先后與多個青年學術研討會合作,為年輕學人提供平台,同時,還專門開辟了《研究生論壇》專欄。在讀研究生張昊蘇告訴記者,“能夠在《文學與文化》上發表有關《紅樓夢》研究的論文,包括關於紅學及其學術史意義的討論,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勵。”(見習記者 韓萌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