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8國產片:民族精神大力彰顯 票房口碑高於外片

2019年01月16日07: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民族精神大力彰顯票房口碑高於外片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代浪潮,2018年,中國電影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根據國家電影局提供的數據,全年生產電影故事片902部,動畫電影51部,科教電影61部,紀錄電影57部,特種電影11部,總計1082部。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比上年559.11億元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比上年16.2億人次增長5.93%。在與進口大片的市場競爭中,國產電影無論從票房數字還是社會口碑上,都佔據上風。2018年全年國產電影票房為378.97億元,佔票房總額的62.15%﹔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82部,其中國產電影44部。這表明,在持續穩健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民眾越來越肯定國產影片的質量,國產影片的崛起已經成為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相關文藝政策的引導以及市場規范的秩序清理中,整個電影產業環境更加健康,生產創作者更有責任擔當意識,電影作品的價值導向更加契合時代與人民的需要。

  平凡人物撐起40年歲月傳奇

  在2018年的文化日歷上,最醒目的詞匯當屬“改革開放40周年”。於是,展現改革開放偉大歷程、反映火熱生產生活圖景的現實題材獻禮影片,成為電影創作領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裡有典范人物的感人故事,《李保國》講述師生三代從改革開放伊始就扎根太行、開荒拓土、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黃大年》再現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平凡而又偉大的工作與生活細節。兩位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正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縮影。這裡也有時代發展的滄桑巨變,《天渠》中村民群眾耗盡36年時光鑿出了“翻山越嶺”的生命渠﹔《大路朝天》裡幾代路橋工人的艱苦奮斗與縱橫交錯的中國高速相映生輝﹔《閩寧鎮》的鄉親們走出了偏僻閉塞的山村,也走上了一起發家致富的道路。這裡還有現實生活的詩意豐盈,《遠去的牧歌》表現世代逐水而居的中國哈薩克牧民在保護自然生態的背景下告別過去、走進新生活的過程﹔《天籟夢想》講述四個藏族盲童在社會幫助下重見光明的故事。電影人將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脈動濃縮到精彩紛呈的影像時空中,對中國電影繁榮發展喜人形勢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改革開放中蘊藏著無數人的奮斗故事。於是,普通人在這40年間中的生活狀態、命運沉浮、所思所想,成為電影創作開掘的廣闊領域。創作者著重挖掘主人公身上的時代印記以及對於生活的深沉熱愛,用藝術的筆觸在大銀幕上書寫出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傳奇。《片警寶音》裡堅守崗位的基層民警,《春天的馬拉鬆》裡熱心為公的村主任,《照相師》裡才華橫溢的攝影師,《一個人的課堂》裡可敬可愛的代課教師,《中國合伙人2》裡勇於創新的互聯網創業者,《熱土》裡離開土地后又回歸鄉村建設的年輕人,《紅盾先鋒》裡的民企黨建工作者,這些人物正是千千萬萬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普通人代表。他們有個人的情感,也有個性化的理想追求,滿懷對未來的信心和憧憬,為自己的生活打拼奮斗,也為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觀眾們從這些電影作品中,從這些身邊熟悉的平凡人身上,照見了自己的模樣與生活,便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進而在社會中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從這個角度看,2018年的現實題材獻禮影片無論是內容題材的拓展,還是思想內涵的體現,均有所突破,不隻充當了現實生活的照相機,還成為建構主流價值、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動機。

  類型化生產在市場與藝術之間尋找契合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2018年的中國電影繼續在類型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不斷尋求市場與藝術的契合點,形成了多面開花、競相爭艷的創作格局。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流影片在創新發展中日趨成熟,培育了觀眾的欣賞習慣,聚攏了忠實的受眾群體。繼2017年的《戰狼2》之后,軍事電影《紅海行動》再放異彩,成為2018年度的現象級作品。創作者將動作片的緊張刺激與戰爭片的壯懷激越熔於一爐,展現新時代中國軍人的勇敢、智慧與擔當﹔《中國藍盔》表現了中國維和部隊在非洲執行任務的英勇形象,強情節的敘事模式、實打實的動作場面給人們帶來超燃的觀賞體驗,這些作品標志著中國主流軍事大片的類型范式基本形成。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浴血廣昌》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夜間突襲、陣地攻堅和刺刀肉搏等戰爭場景的鋪陳,把紅軍戰士的無畏與血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類型化元素的使用使觀眾耳目一新。

  國產喜劇片在2018年同樣收獲滿滿,成為市場上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類型之一,多部影片躋身年度票房榜前列。在表現內容和手法上,這些作品各顯身手。《唐人街探案2》《幕后玩家》的喜劇畫風之下掩藏著扑朔迷離的懸疑套路﹔《西虹市首富》採用任務型敘事模式,以夸張的故事設定折射情感與金錢之間的沖突。很多作品還致力於向思想深度的開掘,讓觀眾開心之余有了更多思考,《一出好戲》的荒島游戲其實是人類生存困境的巧妙隱喻﹔《邪不壓正》用密集的幽默台詞橋段吟唱了一首哀傷的抗日之歌﹔《無名之輩》用復雜糾結的情節敘事方式給人講述了關於尊嚴的故事。這些作品的市場成功說明,“含淚的微笑”更能打動觀眾心靈。

  此外,《無雙》《未擇之路》等犯罪片,《快把我哥帶走》等青春片,《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古裝片,《風語咒》《熊出沒·變形記》等動畫片,《西游記之女兒國》《捉妖記2》等奇幻片,《路過未來》《江湖兒女》《找到你》等文藝片,《超時空同居》《后來的我們》等愛情片,《生活萬歲》等紀錄電影,都收獲了一定的市場成績,為電影金字塔基座的夯實作出貢獻。這表明,在培養觀眾習慣的模式化生產與打破觀眾習慣的陌生化生產中,國產類型片逐步找到了兩者的平衡點,適應了當下電影分眾化傳播的市場趨勢。

  理性回歸讓市場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勢頭

  2018年是電影市場規范加強年。在有針對性的相關舉措下,偷漏瞞報票房、惡意技術鎖場、盜錄盜播、高額票補等市場亂象得到有效整治。這些行動淨化了電影市場的生態環境,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拍手稱贊。另一方面,在電影產業促進法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引導下,電影市場生產的導向越來越鮮明,文化責任和社會效益成為電影人著力更多的使命擔當,“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成為業界普遍的創作共識。

  “理性”成為2018年中國電影的關鍵詞。電影市場的各方主體都以冷靜理智的態度參與進來:觀眾們不被商業噱頭和夸張營銷而迷惑埋單,優質影片可以通過口碑發酵、依靠群眾“自來水”的力量獲得高額票房﹔相對於“明星效應”“輿論造勢”“排片博弈”,投資更多被用於作品思想內涵的提升和藝術質量的打磨﹔院線更加注重用戶體驗,不以銀幕數量論成敗,排片機制的變化也出現尊重市場規律和藝術價值辯証關系的良好趨勢。這些現象表明,經過了十余年的跨越式發展,中國電影已由外延式的數量增長型轉變為內涵式的質量提高型。

  這對於中國電影工作者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於,隨著大眾娛樂選擇的增多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市場對國產電影質量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以往一些簡單粗放的商業思維已不適應這個時代,我們必須用更加高明的藝術智慧贏得市場青睞﹔機遇在於,掙脫了資本的裹挾,祛除了行業的浮躁之風,藝術家更能沉心靜氣,深入到無限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感受並提煉出昂揚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創作更多精品力作。我們要勇於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帶領中國電影走進新時代。

   (作者:劉永昶,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