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透過《中關村》,看科技創新發展

張雪嬌
2019年01月16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透過《中關村》,看科技創新發展

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熒屏上涌現出各種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回顧改革歷程,致敬光輝歲月。在改變中國命運的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有兩個“村”彪炳史冊,一個是安徽的小崗村,開啟了農村改革的先河,一個是北京的中關村,吹響了科技改革的號角。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科教頻道、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與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制作的6集紀錄片《中關村》,於2018年12月21日起開始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從體制破局、自主創新、政策保障、輻射帶動等角度展現了中關村40年來取得成功的經驗做法,以小見大,充分闡釋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內在動因。

全面展現創業歷程

該紀錄片共分為《創新引領》《敢為人先》《勇立潮頭》《脫胎換骨》《磁場效應》《走向未來》6集,全面講述了中關村的科技改革歷程。

“該片攝制歷時18個月,深入走訪了中關村的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各個領域領軍企業及政府相關部門,採訪知名企業家、專家學者、政府領導、中關村改革親歷者100余位。”《中關村》總導演劉軍衛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道。

中關村是中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電子一條街、企業孵化器以及聯想、搜狐、百度、網易等這一系列名稱都廣為人知,它們代表著中國科技發展的前沿和創新創業的高水准。

在中關村200多米長的創業大街上,過去海澱圖書城的幾十家書店,被幾乎相同數量的咖啡館取代,簡單、前衛、任性、極具誘惑力。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一直伴隨著中關村,也讓中關村擁有了一種獨特的磁場效應,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創業者。這裡誕生了中國科技創新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第一部科技園區地方立法……

在此基礎上,《中關村》獨辟蹊徑、另尋視角,挖掘這些背后少有人知的故事,講述中關村改革的親歷者和科技企業的經歷,讓影像對觀眾而言更具可看性。比如,曾經只是個眾多高校旁邊落后偏僻的小村庄,經過不斷發展成為年輕人才聚集的沃土﹔“中關村第一人”陳春先當年在參觀硅谷后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此后不論面臨多少失敗打擊,他都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中關村中﹔再比如,人們所熟知的網易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將公司遷至中關村,在他們眼中,這裡是科技企業溫暖的“家”……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科技創新中心,卻將鏡頭對准這片沃土深層掩蓋住的歷史過往和創業故事,不僅讓中關村的呈現更立體,也讓中關村人奮斗不息的堅韌品格突顯。

《中關村》記錄了40年的歲月,在片中呈現以小見大:通過講述“中關村人”一段段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故事來營造歷史縱深感,以中關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來映射整個社會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全貌。

傳遞知識報國情懷

紀錄片的使命不僅僅在於記錄還原歷史,還要承載起相應的社會觀照。

秉承著紀錄片還原歷史的原則,該片在立意上沒有回避社會現實,而是直面中關村發展道路上的重重問題,將創新創業政策的變化逐一講述,在計劃體制束縛下,很多成果被浪費、學者創辦企業甚至被視作違法而禁止,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老一輩的堅持探索,影響創新的壁壘才一步步被打破。

“該片以科技創新視角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要傳遞‘科技強國’這一真實信念,以及老一輩人堅持的‘知識報國’的家國情懷。”劉軍衛說道。

的確,科技的發展能夠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但對於將一生投入科技創新的所有中關村創業者而言,他們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有更為深刻的價值追求。曾經老一輩人急於將知識成果轉化為現實,讓中國能夠在西方的科技壟斷中拼出一片“中國特色”﹔而今,中關村不再只是一個地名,而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名片與象征,它走出首都一隅,輻射到“一帶一路”乃至全球。

《中關村》以科技創新為主題,但科技的發展是冰冷的,高端前沿的科技成果對於觀眾而言顯得陌生而枯燥﹔但在科技背后的人是有溫度的,他們的家國情懷可以穿越時空與觀眾形成共情。

眾人皆知中關村,在這裡每天數萬家科技企業創造著巨額的價值、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紀錄片《中關村》則走到了背后,講述這裡40年風雨更迭,展現觀眾看不懂的高深科技背后的家國情懷。“‘知識報國’,是紀錄片傳遞的社會擔當,更是中華民族走過40年歲月的珍貴財富。”劉軍衛表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