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外灘鐘聲》:"香濃"歲月見變遷

楊雯
2019年01月16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外灘鐘聲》:“香濃”歲月見變遷

在眾多的改革開放獻禮劇中,《外灘鐘聲》或許是最“普通”的一部。劇中沒有叱咤風雲、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以海關大鐘守護人杜心生的成長之路為主線,接地氣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過著重展現梧桐裡杜姓人家和鄰居們所構建的人物群像,以普通人的角度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的風情畫卷,折射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

日前,《外灘鐘聲》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上各專家從人物角色、價值追求和詩意表達等角度深度剖析該劇內涵,稱贊該劇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深刻展現了社會的人情冷暖。

展現“海味”風格

上海的弄堂文化是我國著名的民間文化之一,狹小的空間催生了無數的人情世故,《外灘鐘聲》將鏡頭聚焦於此。“越是厚重、宏大的題材越從平凡的、微觀的角度出發。書寫一個國家,就從一個城市開始,從一個街區開始,從一條弄堂的幾家人開始。”編劇李雲良表示,自己正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用梧桐裡幾家人的生活折射出整個時代的縮影。

劇中,老弄堂取名“梧桐裡”,這一名字也是很有講究的。《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對“梧桐裡”這個名字做了單獨的解釋:所謂“鳳凰非梧桐不棲”,主人公杜心生就是那棵梧桐樹,他是杜家姐弟心靈的棲息地。

相比其他年代劇,因《外灘鐘聲》的故事發生在上海,所以該劇有著更明顯的時尚質感。不管是俞灝明筆挺的白襯衫還是吳謹言的“馬蘭頭”,以及塑料涼鞋、的確良襯衫,都引領著那個年代的新潮流,也一度引起觀眾共鳴。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外灘鐘聲》體現了上海人如何觀察生活和認識生活,體現出了濃重的“海味”風格。

聚焦平凡人生

說到改革開放,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詞——弄潮兒。然而,《外灘鐘聲》中的男主角杜心生卻不是弄潮兒,不僅不是,相反他還性格保守,思想老派,一生堅守大鐘。主人公的這一設定,也成為該劇最大的亮點。“《外灘鐘聲》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杜心生作為了本劇的第一主角。”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准在研討會中指出,社會的確需要弄潮兒,但也很需要杜心生這樣甘於平凡,敢於給弄潮兒們當堅實后盾的人,他們在平凡人生中為時代作出了巨大貢獻。

“杜心生是外灘大鐘的代言人,是對家的守候,是道德的標杆。”《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這樣詮釋杜心生。生活中杜心生這樣的人是基數最大的普通人,他們日復一日在枯燥單調的崗位上工作、傳承,社會才能扎實地向前發展。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中,平凡人生是常態,也是基石。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化勇認為,這部劇區別於其他作品之處在於,沒有著重談物質變化,而是主要表達杜心生等人物的思想變化,從精神方面來體現改革開放的進步。

生活銜接時代

從類型上來看,《外灘鐘聲》還是屬於家庭倫理劇。“不過,劇中沒有像一般倫理劇中過於專注個人情感的糾葛,也沒有與時代割裂,而是將家庭命運的進程與時代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認為,這部劇體現了家庭倫理與時代關系的傳承,透過平凡折射出大時代的變革:從服飾和發型的變化,到諸如倒賣商品熱潮、去廣東下海、海南搞房地產以及出國熱等有著鮮明時代特征的事件,時代發展影響著弄堂百姓的命運,又時刻蘊含著朴實真摯的人生哲理。“《外灘鐘聲》使觀眾既能透過影視作品了解往昔,又能在情節和人物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

劇中,梧桐裡所有人命運的結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憾,但正是這點缺憾卻體現著人文主義和生活質感,因為生活終究會有遺憾,沒有完美的生活。正如《中國電視》主編李躍森所言:“人物有著強烈的命運感,結局並非是理想化的完美。從平淡中也能看出人物內心的波瀾。”

李准評價道:“《外灘鐘聲》強調了青春的美好。其實人生的意味還是要經過歲月的考驗和煎熬才行,人生的滋味最好用歲月的齒輪去碾壓生命的豆,才能散發出真正的香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