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科技評論第88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88

卷首語

人民網公眾號

阿裡雲公眾號

量子計算的AB面
   12月19日,美國國會以348比11的高票,通過了國家量子計劃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這意味著從2018年6月開始加速的美國國家量子計算戰略,進入到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過去半年,美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動作頻繁,顯著加大了在這一新興領域的投入力度,不僅在2018年年6月由白宮牽頭成立量子計算領導小組,更在9月提出國家級的量子戰略,美國能源部則宣布“將成立多個國家級實驗室,投入2.18億美元至85個量子技術研究項目中,並在未來五年內,每年為每個實驗室撥款2500萬美元。”

  此外,能源部的科學辦公室則計劃將2019財年投入在量子計算上的預算增加一倍,達到1.2億美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則承諾投入3100萬美元資助相關的研究項目。在科研預算審批緩慢、國家資金投入逐漸由企業負擔的美國科學界,量子計算的投入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近年來極為少見。

  背后的原因則非常簡單:在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領導地位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

 只是,美國量子計算發展不僅有動聽的“A面”,還有“唱反調”的“B面”: 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組建的專家委員會在一份長達205頁的、名為“Quantum Comput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s(量子計算:成果與展望)”的報告中表示,考慮到量子計算目前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在未來十年內建造出能威脅到現有非對稱加密算法 2048 或類似的基於離散對數的公鑰密碼體系的量子計算機,是相當難以預料的事情。

 簡單來說,威脅這種加密算法僅僅是未來量子計算機能實現的各種計算的一個例子。所以在這裡委員會想表達的是,未來十年內具備這種實際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被建造出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邊是美國政府高調投入量子計算,一邊是專家委員認為“沒有能克服這些(量子計算面對的)挑戰的任何保証”,在幾乎同一時間,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創造了量子計算的“AB面”。

   量子計算的“AB面”並不可怕,就像稱贊自動駕駛汽車公司Waymo為道路測試車增加人類駕駛員一樣,正是因為“沒有100%的樂觀,科學才值得相信”,“一片形勢大好,毫無質疑與困境”,反而會讓人心生疑慮:在科學研究上,通途並不存在,克服一個又一個問題,才是常態。

更何況,即使實用的通用量子計算機被最終証明是無法實現的,人們還是會在嘗試設計和建造它的失敗中學習到許多東西,就像近50年前,來自NASA的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在其著名的給贊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的信中所說:“(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阿裡雲研究中心 崔昊

  編輯制作:人民網研究院  內容提供:阿裡雲研究中心
  本刊僅用於行業交流,非商業用途。編輯或專家觀點獨立,不代表本刊立場。部分所選用內容,未能與作者取得聯系,請聯系本刊:yjy@people.cn

1、Uber將在賓夕法尼亞州重啟無人駕駛路測


Uber將在賓夕法尼亞州重啟無人駕駛路測

  【新聞摘要】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政府批准Uber在該州開放路面進行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該公司是在2018年11月向該州政府提交的重啟無人駕駛汽車路測申請,但Uber一名發言人在路透社報道前一天表示該公司目前尚未重啟路測。不過,據此前Uber泄露的內部郵件顯示,公司管理層十分期待車輛能夠重新上路,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做好路測准備,且該公司已聘請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前高管Nat Beuse負責 Uber 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方面的工作,這一動作被視為是 Uber 將要重啟自動駕駛路測的明顯信號。(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2018年3月,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路測時發生了撞人事故,造成一名行人死亡,這是全球范圍內首次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死亡案例,此后Uber暫停了無人駕駛汽車的道路測試,並引發了外界對整個無人駕駛行業的質疑。據媒體報道,為了更安全地進行路測,Uber計劃在測試車輛上安排兩名隨車安全員,並將測試的車速限制在約 40 公裡/小時,遠低於事故發生前的 88 公裡/小時,在此之前,Uber的競爭對手Waymo也已經做了包括增加人類安全員的一系列安全措施,但總體來說,目前無人駕駛領域正在以更謹慎的態度對待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這對行業發展益處良多。

2、歐盟 AI 道德准則草案出爐


歐盟 AI 道德准則草案出爐

  【新聞摘要】 歐盟委員會任命的人工智能高級專家小組(AI HLEG)近日發布了AI開發和使用的道德草案:可信賴AI的道德准則草案(Draft 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長達37頁的內容涉及可信賴AI應該具備的兩大要素以及AI行為的基本原則。從現在到 2019 年 1 月 18 日為草案對外開放征求意見期,預計 2019 年 3 月,AI HLEG 將向歐盟委員會提交最終版本的指導方針,以及提出如何推進這項工作的建議,目標是將歐洲的道德方法帶入全球舞台。此外,歐盟委員會目前也正在向願意分享相同價值觀的所有非歐盟國家開放合作。(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AI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具變革性的力量之一,AI HLEG甚至認為,AI必將改變社會結構,因此,政府機構必須確保能夠最大化AI優勢,同時降低AI風險,這就需要“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方法和原則”。同時,AI 的開發和使用不應被視為一種手段,應視為增加人類福祉的目標,“可信賴的AI(Trustworthy AI)”會成為人類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北極星”。當然,AI HLEG也認為AI有兩個關鍵的組成要素:第一,應尊重基本權利,適用法規、核心原則和價值觀,以確保“道德目的”(ethical purpose)﹔第二,兼具技術魯棒性(robust)和可靠性,因為即使有良好的意圖,缺乏技術掌握也會造成無意的傷害。

3、美國專業研究團隊稱量子計算很難走向應用


美國專業研究團隊稱量子計算很難走向應用

  【新聞摘要】 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組建的專家委員會近日在名為《Quantum Comput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s(量子計算:成果與展望)》的長達205頁的報告中指出,考慮到量子計算目前的研究現狀和所取得的成果,在未來十年內建造出能威脅到現有非對稱加密算法 2048 或類似的基於離散對數的公鑰密碼體系的量子計算機,是相當難以預料的事情。以較為通俗的表達來說,在未來十年內建成達到人們預期的、性能大幅度超過現有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倡導人們理性對待量子計算的聲音正越來越多,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在“唱衰量子計算”,但理性的聲音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會讓人們更加謹慎的在量子計算領域尋找突破點和發展道路,更會讓人們理解前沿科技研究的關鍵價值:即使實用的通用量子計算機被最終証明是無法實現的,人們還是會在嘗試設計和建造它的失敗中學習到許多東西,就像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進程中所收獲的那樣。

4、歐洲多國合作為微電子研究提供資金支持


歐洲多國合作為微電子研究提供資金支持

  【新聞摘要】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批准了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共同為一個預計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微電子研究項目提供資金的計劃,具體來說,決議將允許上述四國在2024年前為研究中心和公司提供至多80億歐元(合91.1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共同研發更智能、更節能的微芯片和傳感器。報道認為,此舉是在歐盟及其成員國正收緊外國投資而設立規則之際出台的——旨在限制中國對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的收購,以及限制電信巨頭華為等中國技術公司的企業活動。(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在許多歐洲國家,一股將歐洲在全球高科技行業(比如,太陽能板、風電、電動自行車和高速鐵路等領域的)落后和衰退的原因歸咎於中國的論調正在出現,並影響了中國高科技公司與歐洲同類型企業的收購(及合作)。在數字經濟時代,歐洲發展高科技產業,特別是微電子(芯片)、軟件和互聯網產業是一種必然,更對歐洲追趕上業已蓬勃發展的數字化轉型浪潮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開放合作、共同合作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本,數字經濟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數據智能與網絡協同,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固步自封不可能讓歐洲趕上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列車。

5、斯坦福大學發布《2018年度全球AI報告》


斯坦福大學發布《2018年度全球AI報告》

  【新聞摘要】 近日斯坦福大學正式發布《2018年度全球AI報告》,對當前全球人工智能行業進行了綜合分析,該報告作者包括OpenAI,MIT, 以及 SRI International等研究機構的多位人工智能專家。報告顯示,在問答領域,AI表現進步明顯,在用於自然語言理解測試的GLUE基准以及AI2推理挑戰中,AI性能都有所提升。同時,報告稱中國AI論文發表數量的增長某種程度上由與政府相關的作者所驅動,與2017年相比,中國的政府相關作者發表AI論文數量增加了400%,而同期企業AI論文僅增加了73%。與之相反,美國發表的AI論文,其最大的增長來自於谷歌、英偉達和微軟等企業科技巨頭。(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雖然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數量增速很快,甚至預計可能會在5年后超過歐洲,成為全球發表人工智能論文數量最多的經濟體,但與歐洲、美國相比,中國人工智能論文更多來自於教育與科研機構,而非企業,這暴露出中國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人工智能在中國很火,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較強技術和高研究水平的企業較少,專利化、產品化乃至產業化的能力與歐洲、美國有一定的差距。這一差距也直接體現在了人工智能創業領域:2018年,美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獲得的資金增長了4.5倍。

6、23家芯片及模組廠商將內嵌國產OS


23家芯片及模組廠商將內嵌國產OS

  【新聞摘要】 高通、聯發科、瑞昱在內的23家芯片、模組廠商在阿裡巴巴集團物聯網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將與阿裡巴巴合作,推出內嵌AliOS Things的芯片模組產品,並在天貓進行線上銷售。參加本次會議的芯片模組商包括高通、聯發科、瑞昱、挪威北歐半導體、中移物聯、移遠通信、日海智能、高新興、廣和通、紫光展銳、上海博通、全志、樂鑫、南方硅谷等23家企業,幾乎覆蓋了全球物聯網芯片市場的半壁江山。目前,部分參會芯片模組商展示了與阿裡合作的產品,產品均已經印上“Powered by AliOS Things”的字樣,內嵌入AliOS Things以后,使用這些芯片模組產品的終端設備將具備便捷的上雲能力。(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Windows是桌面時代的操作系統,Android是移動時代的操作系統,物聯網時代同樣需要操作系統,隻不過這一操作系統與之前截然不同:它要連接雲和端,具有一體化IoT基礎設施的能力,足夠精簡和輕量但也要具有高性能,同時也需要具備極簡開發、雲端一體、豐富組件、安全防護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物聯網操作系統必須要有豐富、開放和完整的生態:203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預計將激增到1250億,這將創造一個供應商、設備類型極為復雜和多樣化的物聯網,生態是物聯網操作系統成敗的關鍵。

7、美國國會高票通過國家量子法案


美國國會高票通過國家量子法案

  【新聞摘要】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國家量子計劃法案(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這一法案旨在加快美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主席約翰·圖恩(John Thune)在該法案通過后表示:“建立國家量子計劃對於保持美國在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地位至關重要。”從2018年6月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開始著手准備(美國)國家量子計劃法案,提出建立國家級量子項目,僅過去半年法案便通過﹔在此期間,白宮還正式成立了新的(量子計算)領導小組,並在9月白宮峰會上正式提出量子戰略﹔隨著2018年底美國通過國家量子計劃法案,美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英特爾量子硬件部門主管吉姆·克拉克(Jim Clarke)曾經公開表示:“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領導地位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量子計算很可能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國都在進行這場21世紀版‘太空競賽’。”如果將美國國家量子計劃法案作為一道分水嶺,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在量子計算發展的前半程,主要是以微軟、谷歌、IBM等企業為主,而在后半程,美國開始由政府官方力量進行支持和加速,這樣的模式既促進了美國量子計算領域的多元化發展與技術的多樣化,也讓后半程的發展更加有“后勁兒”。

8、AT&T在美國12城上線5G


AT&T在美國12城上線5G

  【新聞摘要】 據The Verge報道,AT&T宣布其5G網絡12月19日在美國12個城市的部分地區上線,使其成為首家推出基於5G標准移動網絡的無線運營商。從當地時間12月21日開始,少數用戶將能夠開始使用這一網絡,屆時AT&T也將開始銷售其首款5G設備,即可以連接到網絡、能提供更快網速的移動熱點。目前,AT&T正與本地企業用戶接觸,邀請他們試用其新技術,這一舉動似乎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T&T 5G服務之前,確保它運行良好。AT&T方面表示,在這段時間內,AT&T不會向用戶收取熱點設備或5G服務費用。(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信息時代的好處之一,就是信息的無障礙“零時差”傳播,AT&T此次“上線5G”網絡的消息,則更加印証了這一點——AT&T上線5G服務的新聞剛剛發布,“辟謠”的消息就幾乎同一時間傳遍了互聯網(這甚至都用不上5G網絡):AT&T這一次“開通5G”是依托現有的4G核心網和4G基站,引入28和39GHz頻段的5G基站,以低成本、快速的引入5G熱點覆蓋,初期僅使用了100MHz帶寬,以及採用2 x 2 MIMO天線,這意味著,早期AT&T的5G速率並不太高,理論峰值速率估計約1.2 Gbps,實際速率會更低。換句話說,這次“開通5G”更多是一次商業營銷的噱頭。

9、虛擬現實幫助實現阿爾茲海默症的早發現早治療


虛擬現實幫助實現阿爾茲海默症的早發現早治療

  【新聞摘要】 據衛報報道,科學家們發現虛擬現實設備還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用途:幫助識別日后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人。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家丹尼斯·陳(Dennis Chan)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日前展示的研究成果顯示,利用VR頭戴設備顯示的圖像可以測試人們的導航能力,那些在測試中表現較差的人,日后更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症,這意味著,醫生可以更早地識別潛在患者,甚至在未來能夠更容易地開發出旨在阻止或減緩阿爾茨海默氏症病情的治療方法。(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根據《2016年世界阿爾茨海默氏症報告》,估計全球有4700萬痴呆症患者,其中約58%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到205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1.315億人,這意味著大約每20分鐘左右,就會有一名新增的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而阿爾茨海默氏症在中后期需要持續依賴他人照顧,這成為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負擔。如果能夠開發藥物並更早地進行治療,比如在疾病擴散到內嗅皮層(內嗅皮層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第一個出現退化的區域)之前,那麼就有可能預防痴呆症的發作,這將為億萬家庭及潛在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改善。

10、BCI技術或可恢復截肢患者全部觸覺


BCI技術或可恢復截肢患者全部觸覺

  【新聞摘要】 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借助腦機接口(BCI)幫助患者恢復觸覺,YouTube科學秀的主持人Hank Green表示,科學家們認為,BCI能夠接入神經系統,因為人體的整個神經系統就像一個電子信號收發器,與電子系統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能夠借助BCI連接大腦的觸覺功能區域,並且接收或者發送神經信號,那麼科學家們就可以通過對信號的控制,讓病患重新獲得觸覺,而觸覺對於修復學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為觸覺能夠告訴你物體是熱還是涼,是拉緊的還是放鬆的,而且能夠幫助你鎖定物體的位置。(閱讀報道)
  【小雲評論】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就需要在體內及與周圍環境不斷進行物質的交換、能量的轉化及信息的傳遞,這一切過程都離不開生物電活動:事實上,人體通過電活動傳遞信號,而大腦的放電模式能夠編寫出神經編碼信號,每個任務都有不同的編碼模式。因此,如果可以讀懂這些電信號,並將其轉換成能夠寫入計算機的代碼,那麼人類就有可能通過計算機來接收、解釋、傳遞和下達電信號指令,實現觸覺、嗅覺等感官體驗以及讓身體的某一部分執行具體指令,這對許多功能受限的病患來說意義重大。當然,這也展現出了數據科技的魔力:它不僅是人類改變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研究和修復人類自身問題的關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