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奇葩說》的新中之新

胡肖
2019年01月23日13:3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奇葩說》的新中之新

《奇葩說》第五季現場。資料圖片

近10年來,隨著移動端視聽娛樂設備的進一步普及,網絡綜藝節目呈井噴式發展,熱度甚至逐漸趕超電視綜藝節目。特別是近5年間越來越多的網絡綜藝節目開始逐漸脫離電視節目的影子,在節目風格、語言上產生改變,其中,已經走過5季的《奇葩說》是一部在節目類型和模式上出現突破性創新的代表之作。

實際上,從一開始的語言、風格創新到后來的節目模式創新,網絡綜藝一直在走一條“脫外套穿新衣”的道路。一方面,網絡作為一種新生載體,其相關監管體制一直處於持續更新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網絡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使用網絡設備觀看節目的大多數為年輕人,與電視節目的全年齡階層受眾相比,網絡綜藝節目各年齡階層的受眾數量呈現明顯的斷層差異,網絡綜藝節目要想迎合受眾口味,其許多方面就必然要與電視綜藝節目形成差異,換言之,受眾的年輕化推動了網絡綜藝節目的創新。

在這樣一個網絡綜藝節目數量井噴、節目模式創新層出不窮的大背景下,以《奇葩說》為代表的網綜在節目創新的大道上開辟了一些新的岔路口。

開創先河的“辯論綜藝”模式。將辯論形式引入綜藝節目中,《奇葩說》無疑是鼻祖。看過《奇葩說》的觀眾應該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雖然是一檔選秀競賽性質的節目,但《奇葩說》每一季的“整季競賽感”卻不如一般選秀節目那麼強,觀眾的注意力往往不完全在整季的比賽節奏上,而是更多集中於單集比賽的勝負以及單集辯題的內容本身,這與其“辯論綜藝”的主題不無關系。將辯論這一傳統項目引入綜藝節目中,卻能在年輕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奇葩說》依靠的是頗具特色的策劃和針對目標群體有的放矢的內容。雖然是一檔“辯論綜藝”,但除了借鑒辯論流程外,《奇葩說》的主題、內容、評判標准等方面都與傳統辯論賽大相徑庭,為了迎合年輕受眾的口味和網絡文化的流行趨勢,《奇葩說》從主題到每一期看似無厘頭、生活化卻發人深省的辯題,再到觀眾紅藍鍵投票的評判方式,無不彰顯其鮮明的年輕化定位:滿足年輕人的表達欲、洞察年輕人生活中時時更新的問題、尊重年輕人不迷信權威的評判主張。以上頗具新意的模式革新是《奇葩說》能夠從眾多“新網綜”裡脫穎而出的基礎。

趣味與哲思並重的“奇葩”配置。《奇葩說》之所以被冠以“奇葩”二字,與導師、選手身上的特殊屬性不無關系,換言之,《奇葩說》中的“奇葩”指的即是場上特色迥異且鮮明的“奇人”們。以第五季為例,導師席上的馬東、蔡康永、高曉鬆、薛兆豐、李誕,無一不是各自領域中的有趣人物,除此之外,他們身上還有兩個共同屬性:一是觀點獨到、二是風格獨特,這兩點共同保証了節目的深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奇葩說》的選手配置也極其符合節目的“奇葩”定位,從知名學府的資深辯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草根達人,選手們身份、性格、觀念上的多元化保証了觀點、言論的多元化,造就了《奇葩說》“大雜燴”一般卻雜而有味的節目效果。過往5季熱度的直線攀升也足以說明,《奇葩說》在節目人員配置上的新嘗試無疑是極其成功的。

影響深遠的文化傳播效應。作為一檔觀點言論被多個地方共青團新媒體引用的網綜,《奇葩說》似乎在模式、內容創新的同時帶給了我們一些不一樣的附加感受,微博上甚至有不少網友用“做筆記”的方式來觀看這檔節目,記錄下節目中出現的清奇觀點、精彩言論。實際上,不同於其他真人秀類型的節目,《奇葩說》節目中所倡導的“思辨”“好好說話”等理念在當下網絡綜藝節目浮躁的現狀中獨樹一幟,為觀眾樹立了深度思考的意識,使得網綜不再是茶余消閑、餐時下飯的純娛樂產品,讓自身雖處於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汪洋之中卻能夠靠“文化牌”“殺出重圍”,其引導思辨、激發言論的作用為所在平台、為受眾、為社會帶來的文化傳播效應不可小覷。

總體來說,在網絡綜藝節目林立的互聯網視聽市場中,《奇葩說》之所以能夠佔得一席之地,關鍵在於其在節目模式、人員配置、文化理念三方面的新中之新。《奇葩說》利用互聯網傳播特點,針對受眾口味,尋求到了娛樂與文化的良好平衡,探索出了一條網綜新道路,使得網絡綜藝節目也可以兼具溫度與深度。從《奇葩說》的走紅之中可以看見網絡綜藝節目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期待其他網綜的后續進步能夠使得《奇葩說》成為此方向上的一隻領頭羊,而非一枝獨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