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報章裡的改革史》:以新聞為改革立傳

袁舒婕
2019年01月28日13:1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新聞為改革立傳

“前不久剛剛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00人改革先鋒的稱號,其中屠呦呦、王選、陳景潤等的事跡被收錄在《報章裡的改革史》一書中。該書通過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改革進程中反映人們思想轉變的典型人和事進行描寫,勾勒出40年中國鮮活的變化。”廣西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趙鐵在日前舉行的《報章裡的改革史》出版座談會上提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2018年10月出版的《報章裡的改革史》,是新聞人、出版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特有的方式。

該書自出版以來,受到海內外文化出版界的廣泛關注,《報章裡的改革史》責任編輯羅財勇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新書正式發布一個月內,我們即與印度GBD公司簽訂版權輸出協議,授權出版了英語、印地語等版本。”

來自《文摘報》的選題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早早謀劃出版了一系列出版物為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

《報章裡的改革史》一書的選題來自光明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文摘報》。從2018年2月開始,《文摘報》就開辟了《舊報新讀——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欄目,以舊報新讀的形式,對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反映改革征程中人們思想觀念的激蕩和轉變的典型性的人和事進行解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總裁姜革文讀到該專欄文章時激動不已,立刻謀劃如何將該欄目內容形成一本向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的書。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經過和《文摘報》總編輯劉昆溝通后,雙方達成了結集出版的共識。但《文摘報》是周報,《舊報新讀》欄目每周隻能刊載一篇,從2月到5月,總共隻有20篇左右。羅財勇說:“為了趕進度,《文摘報》先把刊載過的文章發給我,以便我們設計排版校對。這樣邊校邊等,到8月底最后定稿,一共收錄了25篇,內容涉及思想解放、經濟改革、科技教育等方面,講述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研制過程、楊西光與真理標准討論等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時代切片。”

反復推敲的書名

該書書名源自《舊報新讀——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欄目,羅財勇回憶,在申報選題的時候,基本沿用了《文摘報》的專欄名稱,叫《印記:改革開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

“但是這個書名並不能充分體現作為圖書出版的獨特價值所在。為此,劉昆老師不斷地和我探討交流,認為書中所記載的,其實是一部改革史,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無不這樣。”羅財勇說,最后在確定《報章裡的改革史》這個書名時,他和劉昆是不謀而合。

對於所選的這些話題,劉昆說:“你如今看見的日常,來得並不尋常,這是我在做這個專欄時最深切的感悟。我們從微觀歷史層面的人物、故事、場景還原改革開放的行進軌跡,讓讀者看到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思想解放、社會轉型、文化嬗變,以及未來的走向。”

頗費思量的設計

《文摘報》刊登的文章除了“新讀”和舊報章的原文,每篇前面都有精心編寫的編者按,羅財勇看到之后覺得,如果只是按照《文摘報》的形式排版,成書就顯得單調。

經過反復思考和討論,廣西師大出版社決定“按圖索驥”,給每篇舊報拍一張照,置於偶數頁,以舊照舊,這樣可以將讀者帶進現場,而原來的編者按則作為書中每一篇的導語,置於奇數頁。對於這樣的安排,羅財勇說:“從視覺效果來看,既有歷史的年代感,又有現實的時代感。從版式上看,每一篇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突出了每一個事件和人物的獨立性和典型性。”

但舊報章的圖片問題帶來的困難也接踵而至。為了體現舊報章的“舊”,出版社需要找到當年相應的舊報紙,然后請專業攝影師翻拍,但桂林市圖書館當時正在從舊館搬到新館,還沒對外開放,無法找到舊報紙來拍照。當時正值暑期,桂林的高校圖書館放假了,同樣無法找到舊報紙來拍照。時間不等人,羅財勇立即聯系了柳州市圖書館,第二天,羅財勇的同事薛梅和黃珊虎一大早就趕了過去,按照需要一張一張地進行拍攝,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看完這本書之后說:“這本書的編排有匠心,而且組織的新讀文章都很到位,很多都是當事人、親歷者或親見者寫的文章,使我們感到很真實。裡面的內容不是把文章原樣照搬出來,還有解讀和進一步的情況闡述,甚至有在場者的敘述,讓我們收獲了舊報以外更多的信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