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Vlog:視頻舶來品的中國機遇在哪裡?

張衡
2019年02月13日14:2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Vlog:視頻舶來品的 中國機遇在哪裡?

  B站在2018年12月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Vlog拍攝活動。資料圖片

  2018年,女星歐陽娜娜憑借在美國留學一系列的視頻日志,迅速提升了Vlog(視頻博客)在國內的知名度。同時,微博、騰訊、嗶哩嗶哩等頭部視頻平台紛紛推出Vlog扶持計劃,隨之誕生了一大批Vlogger(Vlog視頻拍攝者),並使得視頻日志在國內留學生、自媒體人等小圈層內迅速普及。作為視頻領域的舶來品,Vlog在中國的機遇在哪裡?

  Vlog開始萌發

  Vlog興起於YouTube,是Video-blog的縮寫,即視頻博客,Vlog作者以視頻代替文字或圖片,記錄個人生活,並與網友分享,這些博主也被稱作Vlogger。通常一個Vlog的長度在1—10分鐘之間,以拍攝者第一人稱為主體,內容多為記錄作者的個人生活日常,主題非常廣泛,可以是參加大型活動的記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集合。2018年9月21日,歐陽娜娜赴美留學,並與字節跳動合作,在今日頭條及西瓜視頻上推出自己的Vlog系列視頻,截至2018年12月,歐陽娜娜的Vlog正常版本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共獲得超過7700萬的播放量,每條濃縮版Vlog在抖音上都收獲了超過百萬的點擊量。

  2016年上半年,“中國Vlog”第一人孫東山首次在國內嘗試用Vlog記錄生活,由於視頻拍攝門檻較高,涉及分鏡頭、剪輯等專業知識,截至2019年,頭部Vlogger僅有井越、飛豬、孫東山、竹子、歐陽娜娜等幾位,且多數頭部Vlogger深受海外文化影響、有留學背景、從事過傳媒相關的工作,甚至此前就已經是網紅,自帶流量,部分頭部Vlogger的微博粉絲數均已超過百萬,由於腰部內容創作者嚴重缺失,與2018年爆紅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相比,Vlog尚處於萌發早期,尚未迎來大規模爆發。

  三步加速“中國化”

  Vlog“中國化”的機會在哪裡?第一,降低Vlog拍攝門檻,提升素人Vlogger生產力。目前,主流Vlog設備包括索尼A7 II、Go Pro等級別的相機,特殊情況下還需要配備無人機,Vlog的策劃、拍攝、剪輯等流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遍觀國內頭部Vlogger,大多數都具有媒體背景或運營團隊支持,如cbvivi曾任《外灘畫報》的新媒體總監,井越是《梁歡秀》第二季編劇,飛豬是一閃的首席執行官,而歐陽娜娜Vlog的火爆,離不開“頭條系”團隊的支持。過高的視頻拍攝門檻,導致Vlogger領域呈現了“頭部紅火、腰部匱乏”的現狀,限制了素人的生產。因此,Vlog的普及,需要從硬件設備、剪輯軟件、推出視頻模板三個維度降低拍攝門檻,同時輔以平台的強分發、強運營,激活素人的拍攝動力。

  第二,提升Vlogger的商業化變現能力。目前,國外腰部以上Vlogger憑借流量即可獲得穩定的收入,當視頻取得較高且穩定的點擊量時,平台又會為其添加貼片廣告,創作者的收入更加可觀。而我國大部分Vlogger仍處於依靠平台扶持的初級階段,如微博平台承諾對“微博Vlog博主”給予相應的傳播資源扶持,並給予廣告合作和加入MCN機構的優先機會。騰訊Yoo視頻則採用分級制補貼,評級越高,創作者收益越多。因此,我國Vlog的全民屬性尚未顯露,各平台仍需較長時間的流量、資源及資金扶持,直至Vlogger找到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

  第三,通過“強運營+明星引流”等方式激活用戶的拍攝習慣。相比於美國,我國文化中缺少用DV記錄生活的基因,文化特質偏向保守、內斂,很少有人主動將真實的生活在公開平台上分享表達,目前國內的Vlogger大多將Vlog作為自我展示的載體,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獲得志同道合用戶的肯定和贊美。因此,Vlog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強運營+明星引流”,引導用戶完成“觀看—分享—模仿拍攝”的過程。

  總體來看,Vlog作為高度依賴拍攝者個人魅力的視頻展示形式,有望率先在擁有大量頭部視頻拍攝者和年輕粉絲群體、扶持力度較大的平台上爆發。

  (作者系國信証券分析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