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丹青難寫是精神——行業典型人物寫作芻議

職新建
2019年02月28日13: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丹青難寫是精神——行業典型人物寫作芻議

核心閱讀

寫好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需要記者從人物的事跡中提煉出反映其行為本質的“思想內核”,以此來謀篇布局,編織素材,統領寫作,這需要下大功夫思考、思考、再思考!“丹青難寫是精神”就是這個道理。

寫出典型人物的“精氣神”,須做到兩個確認,即確認為什麼現在要寫這個人?確認寫這個人物的主題是什麼?在動筆前還要思考3種關系:時代與個體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高大全與接地氣的關系。

圍繞報道主題將主人公在關鍵時刻、重大轉折點上的矛盾沖突寫深、寫透,通過矛盾沖突的化解過程來展示人物的“精氣神”,是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選擇反襯或烘托典型人物“精氣神”的背景資料時,首先要目的明確,其次要視野開闊,最后是取材要機智。圍繞人物報道主題將背景資料巧妙穿插,讓其和報道的人物精神渾然一體。

人物通訊主要是描寫和講述在特定環境中有著特定行為的人的故事。報道中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主人公的事跡、思想、品格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驚人的穿透力,體現時代特征,尤其是典型人物身上蘊含著特有的“精氣神”,很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共情,使之得到相關借鑒、提示、警示和教益,簡單說就是能起到榜樣引領、典型示范作用。

寫出“精氣神”需下大功夫

多年來,我國主流媒體通過人物通訊將一個個典型人物形象鮮活地展現在受眾面前,如焦裕祿、徐虎、任長霞、廖俊波、黃大發等。“萬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那些既見信念堅守,又見人格風骨,更有家國情懷的典型人物形象,始終在人們思想深處“唱歌”,擁有穿越時空的“魔力”,影響著一代代人。即使在自媒體蓬勃發展、人人都是傳聲筒的當下,通過人物通訊塑造典型人物依然是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導向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三有”要求在人物通訊寫作中的體現就是要寫出典型人物的“精氣神”。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色,而典型人物就是時代的“符號”,主流媒體的使命之一就是將這些“符號”奏成的樂章呈現給大眾,立潮頭、啟人心、領時代。我國擁有近80家行業報,它們亦是新聞出版戰線的主力軍,覆蓋讀者對象達4億人以上。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各個行業定會涌現出眾多先進人物,做好典型人物報道是包括行業報在內的主流媒體的職責和使命擔當。

在構建融媒體時代,典型人物的報道水平仍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報道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經歷,二是人物的思想、精神。寫經歷屬於就事論事,是記者的入門功課﹔最難的是寫好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這需要記者從人物的事跡中提煉出反映其行為本質的“思想內核”,以此來謀篇布局,編織素材,統領寫作,這需要下大功夫思考、思考、再思考!“丹青難寫是精神”就是這個道理。

把握好兩個確認、三種關系

寫出典型人物的“精氣神”,須做到兩個確認,即確認為什麼現在要寫這個人?確認寫這個人物的主題是什麼?

所有吸引人的故事都是各式各樣的人的參與而造成的。人物的經歷、性格因所處環境不同,造成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經驗等均有差異,每個人物其實都是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統一體。面對收集到的龐雜素材,在決定寫某個人物之前,首先要思考,問自己為什麼現在要寫這個人。這其實關系到對所寫人物的新聞價值的判斷,隻有明確了人物的新聞價值,才能做到不放歪炮,讓所寫人物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我國正處於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征途中,但高級技工缺口卻達上千萬人,這和社會上長期存在的人才觀偏差有一定關系。在此大背景下,大力宣傳勞動光榮、技能成才的優秀技能大師,就是在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升級助力,這也是作為行業報的《中國勞動保障報》報道的重點內容之一。

確定了要寫高技能人才並篩選了合適的採訪對象后,就要根據採訪對象的經歷找到一個最能打動受眾的主題。《中國勞動保障報》就刊登過一篇題為《港口設備的“守護神”——記廈門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馮鴻昌》的稿件,主人公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其間的辛苦和付出、故事肯定有很多,記者在研究分析全部素材后,確定了“技能改變命運,技能報國”這個主題,隨后一切精彩的故事、語言都圍繞此主題展開。

把握好上述兩個確認,在動筆前還要思考3種關系:時代與個體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高大全與接地氣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個人的歷史,個人是歷史的個人。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是因為身上有著深深的時代印記,沒有時代的天時地利,再有雄心壯志的個人也無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相應的,如果個人不夠努力和拼搏,自然也無法統御時代大勢傳遞出的磅礡之力。因此,在寫典型人物時,一定要處理好時代大勢和個人努力的關系,讓兩者統一到對典型人物“精氣神”的刻畫中來。

唯物辯証法指出,共性寓於個性之中,並通過個性表現出來,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個性也離不開共性。先進典型人物身上一般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是:工作認真負責、勇於創新、敢於擔重任、待人熱情真誠、帶頭遵紀守法等。多數人物通訊的架構是圍繞這些共性展開,這樣的稿子看多了,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感,讀者會有審美疲勞。要想讓人物的精神“閃耀”,就必須圍繞共性將主人公的個性化的東西展現給讀者,否則,隻有共性而無個性的文章隻能歸於平庸,平淡乏味,受眾自然就意興闌珊,無心閱讀。

此外,人物通訊還忌諱一味的高大全的形式感,如果行文將主人公寫成完人,無任何缺點,會讓受眾覺得有點“假”,反而可能產生距離感。人是社會人,少不了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先進典型人物也概莫能外,隻有溫情接地氣,圍繞主題展現人物最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才能讓人物形象立體豐滿、接地氣、有“精氣神”。要做到這一點,不妨從提問環節就開始設計,可以這樣問:“你面臨過或正在面臨什麼困難?你是怎麼樣解決的?”這樣得到的具體實例對寫出接地氣的稿件會有裨益。

將矛盾沖突寫深寫透

時時、事事皆有矛盾,新聞就是展示矛盾沖突的熒幕。典型人物寫作少不了涉及個人與時代的矛盾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個人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報道中的矛盾沖突越是激烈、深刻,故事才會越好看,越能吸引讀者關注。因此,圍繞報道主題將主人公在關鍵時刻、重大轉折點上的矛盾沖突寫深、寫透,通過矛盾沖突的化解過程來展示人物的“精氣神”,是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各主流媒體都在用較大篇幅報道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人社部機關報的《中國勞動保障報》也不例外,除了報道人社領域的扶貧工作外,報社集團還將視角投向了人社系統的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等人物報道。報社下屬的《中國社會保障》雜志就在2019年第2期的《扶貧人物志》欄目中刊登了文章《五年扶貧路 使命扛在肩——記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牌坊村駐村扶貧副隊長孔祥智》。一般工作人員駐村扶貧多為2—3年,報道的主人公卻在貧困村一待就是5年。

記者在寫這個扶貧人物典型時就較好地將各種矛盾沖突寫深、寫透了。如文中有個人與時代的矛盾沖突:孔祥智接到了駐村扶貧這個光榮任務,可當時的家庭狀況是“母親病重,父親腦梗,妻子懷孕”,接到命令后,“孔祥智用最短的時間退租了六安市區的房子,將父母妻子安置在了離市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老宅”,“兩周后,母親突然病情惡化,等不及轉院便撒手人寰”,“哀痛中他下了決心,不能白白駐村幫扶,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文中關於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例子也很生動:一個已經達到脫貧標准的農婦為了繼續享受各種補助不願意脫貧,還在上級部門的脫貧督查中告狀並罵主人公“孔書記你變了……你們都不是好人”。這是巨大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抓住這個“炸點”,文章就有看頭。在多次上門做工作無效后,主人公想了一招,將這戶人家的結對幫扶干部換成了當地小學的校長,這家有兩個孩子在這所小學念書,“家長總不能和學校校長繼續胡攪蠻纏吧。果然,2017年該戶滿意脫貧。孔祥智因勢利導的工作思路奏效。”這個矛盾沖突以戲劇性轉折的方式得到解決,讀者閱罷自然會心一笑。此外,個人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在文中也多有呈現。

讓背景資料與人物精神渾然一體

萬事萬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寫好典型人物少不了交代相關背景資料,要想真實、全面、客觀、深刻地揭示人物報道的主題,就必須收集、整理、分析與人物有關的一般背景和特殊背景因素,這是寫好典型人物報道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選擇反襯或烘托典型人物“精氣神”的背景資料時,首先要目的明確,為什麼要用這些背景資料,能起到什麼作用?其次要視野開闊,一些看似跳脫的背景資料能讓讀者從別樣的視角看到更壯麗的“世界”。最后是取材要機智,要根據刻畫人物“精氣神”的情節進展做恰當取舍。在上述基礎上,圍繞人物報道主題將背景資料巧妙穿插,讓其和報道的人物精神渾然一體。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行文中過度堆砌、繁瑣描述背景資料,讓龐雜的背景資料喧賓奪主。

當然,要寫出典型人物的“精氣神”,除了上述淺見外,還離不開扎實的採訪、寫作基本功,尤其是要做好細節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場景、畫面等,隻有將精心挑選的素材與生氣勃勃、形象鮮活的寫作融為一體,將典型人物身上獨有的精神氣質傳遞給讀者,讓讀者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悟和主人公產生共振,這樣的報道才能引人入勝。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保障報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