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論研究

不斷增強"四力",提高履職本領

王志鋒
2019年03月18日09:45 |
小字號
原標題:不斷增強"四力",提高履職本領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今天,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在全國兩會上,報道國家大政方針,反映百姓心聲,展現代表委員風採的記者們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身懷絕技的記者們能出色完成兩會報道的重頭任務,和他們平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提高履職本領密切相關。那麼,“四力”之間存在怎樣的辯証關系,廣大記者朋友如何進一步提高“四力”?且聽研究事兒細細分解。

當前,全國宣傳思想戰線正在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簡稱“四力”)教育實踐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戰線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隊伍能力和作風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48字的“職責使命”,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15字的“使命任務”。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增強“四力”,是對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素質的內在要求和形象表達,是新聞輿論工作者擔負起黨中央賦予的職責使命的根本保証。

一、夯實腳力,是履行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基礎

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基所在。優秀的新聞作品是靠腳力“跑”出來的。“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是新聞輿論工作的真實寫照。沒有好腳力,新聞報道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夯實腳力,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不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初心,以人民為報道主角,以人民為服務對象,心系人民,謳歌人民,始終保持人民情懷,深深扎根於群眾之中,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願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新聞報道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夯實腳力,就要堅持“腳板底下出新聞”。現實生活是一部教科書,新聞作品的營養在“腳板底下的泥土”裡,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奔赴新聞鮮活現場,深入社會火熱生活,新聞報道才能充滿生活色彩,富於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才有“活力”和“魅力”。當年,穆青等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就是與人民同心同行,才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的傳世名篇。

夯實腳力,就要置身社會實踐大課堂。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也是發現真理的根本途徑。新聞工作者,報道事實、還原真相,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走出編輯部大門,奔赴大江南北,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採擷有溫度的素材,寫出冒熱氣、沾泥土、帶露珠的新聞作品。

二、擦亮眼力,是履行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前提

眼力是面對紛繁復雜社會現象時的發現力、辨別力,是對各種新聞事實、言論觀點等進行准確、快速的辨識和鑒別的能力。新聞輿論工作者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沒有好的眼力,就無法在眾說紛紜的輿論場中澄清謬誤、明辨是非。

擦亮眼力,就要增強敏銳性,善於發現好素材、好新聞。穆青說,生活中並不缺少新聞,缺少的只是發現。要練就一雙能“見人之所未見”的慧眼,善於從個別中發現一般,從平凡中折射偉大,從典型中揭示普遍,深入社會日常生活挖掘感人事跡,站在國家發展高度找准方向定位,對准時代的亮點、報道社會的熱點、回應民眾關注的焦點。

擦亮眼力,就要增強辨別力,不為假象所惑。面對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善於明辨是非,分清真實與虛假、干貨與水分、公正與偏頗、表面之意與弦外之音,做到細思明察、去偽存真。特別是,面對眾說紛紜的網絡輿論,要能夠准確研判和把握輿情走向,對各式各樣的模糊認識加以澄清,對形形色色的思想觀點進行疏解。

擦亮眼力,就要增強洞察力,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新聞如同觀察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小部分,更要看到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能夠透過新聞事件,洞察背后所包含的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和新聞價值,分清主流和支流,從微觀中把握宏觀,由表及裡更好地洞察事物本質。

三、深化腦力,是履行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先導

腦力是進行思考並作出准確分析、判斷的能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腦力勞動,採寫編評攝等新聞業務實踐,輿情預警、分析、研判等輿論引導環節,都要通過腦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此,新聞輿論工作者既要有敏於發現的眼睛,更要有深刻分析理解的頭腦。

深化腦力,就要增強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深刻認識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傳播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多推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新聞作品。

深化腦力,就要多思多想。腦力的功底深淺,往往會從新聞作品的思想性差別中體現出來。毛主席延安時期為《新中華報》題詞就是兩個字“多想”,就是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夠深入、全面、深刻、透徹地思考。唯有如此,新聞作品才會有思想的深度。如果不做深入思考,就脫口而出、隨意落筆,新聞報道就會失之浮淺、失於片面。

深化腦力,就要在思考的獨立性上下功夫。新聞輿論工作者一定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不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特別是在當下的輿論格局下,網絡輿情紛亂多變,如果缺乏獨立分析判斷能力,就很可能會在眾聲喧嘩、亂雲飛渡中喪失價值的坐標。

深化腦力,就要有問題意識。抓要點,意味著要會抓問題,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問題就是要點,解決問題才能發揮新聞輿論推動實際工作的作用。1959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談到要政治家辦報時指出:“要反對多端寡要,沒有要點,言不及義。要一下子看到問題所在。”新聞輿論工作要始終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找到症結所在,有效解決問題。

四、提升筆力,是履行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關鍵

筆力是表達能力的體現,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功。好的筆力,能夠把事實及蘊含在其中的立場和觀點,通過生動、簡明、優美的表達形式,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地呈現出來,使受眾喜歡讀、喜歡看、喜歡聽,並能從中深受教育鼓舞。筆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直觀體現,腳力、眼力、腦力都需要通過筆力展現出來。沒有好筆力這個關鍵,好腳力、好眼力、好腦力就無法很好展現,新聞輿論工作就無法履行好職責使命。

提升筆力,就要練好基本功。“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每一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孜孜追求。筆力的提升是一個慢功夫,隻有扎扎實實地學習提高,在每一天的寫作中不斷地積累、摸索、歸納、總結,才能將寫作水平一點一滴的進步不斷鞏固積累,不斷地提升與進步,才能把筆力真正變成自己手上的功夫,最終達到自己渴望的境界。因此,筆力的提高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劍”的恆心。

提升筆力,就要不斷創新表達。表達要有新意,才能讓人耳目一新,新聞作品才能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新聞界老前輩郭玲春曾說過:“新聞,要永遠給人新的感覺,包括內容到形式,某種樣式多了,我就不寫,我看報,若發現自己的報道在形式上和別人的類似,我就感到不安,對自己產生不滿。”表達的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和追求,精益求精,不落俗套,才能多出精品力作。

提升筆力,就要不僅落實在“筆尖”,還要體現在“指尖”上。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筆力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筆杆子”,也包含了“口頭、筆頭、鏡頭”以及各類新媒體呈現方式。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不斷充電補養,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學會綜合運用新聞傳播的“十八般兵器”,以更為精彩的“筆力”,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融媒體作品。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環環相扣、緊密聯系的整體,不能把“四力”割裂開來,也不應孤立地去強調一個方面。要全面系統地認識和踐行“四力”,以腳力深入基層、以眼力明辨真偽、以腦力深入思考、以筆力呈現作品,提高專業素養,增強專業本領,培養優良作風,更好肩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