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用優秀作品回答時代課題

2019年03月18日07: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優秀作品回答時代課題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在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后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春江水暖鴨先知,優秀的文化藝術、社會科學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先聲,能夠迅速反映人民真實體驗與情感,及時發現社會與生活的新情況。《新青年》雜志發動的文藝創新最后形成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馬寅初依據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浙江、上海等地的人口調查數據,結合中國國情撰寫了極具科學判斷力的《新人口論》,預測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過的柳青、路遙、賈大山等當代作家,也都是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反映時代的典型。

優秀的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夠深入到生活的內核,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發現具有廣闊表現空間的新題材、新領域,因而能夠與時代保持密切關聯,提出新的命題,解決新的問題。1984年,當人們對於商品經濟仍然充滿猶疑時,作家章以武、黃錦鴻編劇的《雅馬哈魚檔》成為當代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的電影,它的風靡全國昭示著廣東改革開放即將書寫新的篇章。21世紀初,著名學者楊義敏銳地領悟到中國經濟騰飛后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問題,提出了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重要命題,對傳統的學術格局、當代學術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創造性影響。在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優秀的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工作者經常扮演時代先知的角色,他們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書寫新時代,回答時代新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1995年,學者程虹在美國訪學時首次接觸自然文學,憑借著學術直覺在雜志上主持專欄、翻譯出版作品譯叢,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系統評述美國自然文學的著作《尋歸荒野》,推動了新世紀之后國內生態文學研究的興起。1999年,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發表,小說的悲情基調與末日恐慌宛如一則寓言,預示著生態危機與太空探索時代的到來,而這恰恰成了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社會科學研究,理應反映時代巨變,發現無愧於偉大時代的主題,描繪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道德風尚,預測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使命與責任。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將真正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民,就應該扎根當代中國社會,深入蓬勃的生活現場,聚焦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深刻反映這個時代的本質。唯其如此,我們的文學藝術、社會科學作品才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才能創作出富於精神內涵、民族氣質、豐富價值的不朽成果。

(作者:龍其林,系廣州大學文學系主任、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